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70至卷17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70至卷17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

肩门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注 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秋气者,病在肩背。

【注 秋气降收,不能主持于皮肤肌腠之间,故风气入于俞。】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注 中手促上击者,浮而搏击应手也。此阳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

脏气法时论

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注 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少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注 肺主气而发原于肾,肾为本,肺为末,母子之经气相通,是以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病则气逆,故喘咳也。肺俞在肩背,气逆于上则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则尻阴胻膝皆痛也。】

咳论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注 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

气穴论

肩解二穴。

【注 即肩井穴,在肩上陷中,属足少阳胆经。】

肩贞二穴。

【注 肩贞穴,在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属手太阳小肠经。】

气府论

手太阳脉气所发,肩解各一。

【注 谓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注 谓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手阳明脉气所发,髃骨之会各一。

【注 谓肩髃二穴也,在膊骨头肩端上两旁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手少阳脉气所发,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注 肩贞二穴,系手太阳小肠经,在曲胛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下三寸,谓肩髎、臑会、消泺三穴。肩髎当缺盆上突起肉;臑会挟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泺在肩下臂外间,腋对肘分下。】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中热,肩背热,甚则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

【注 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克金,故金肺受邪。肩背者,肺之俞也。若亢极则心火自伤,膺胸之内,心主之宫城也。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胸中膺背肩胛间痛。手少阴心脉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是以胁支满痛。】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

【注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瞀重。】

金不及,其眚西,其脏肺,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注 膺胸之内,肺之分也。胁内乃云门、天府之分,肺脉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出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肩上热。

【注 小肠名赤肠,为受盛之腑,其气与膀胱相通,是以腰脊控睾而痛。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此太阳之经脉病也。】

膀胱病者肩上热。

【注 肩上乃足太阳经脉之所循。】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注 气之盛虚,谓太阴之气也。肺俞在肩背,因气而痛于俞,所谓气伤痛也。溺色变者,气虚不化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所生病肩前臑痛。

【注 肩端两骨间为髃骨。】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嗌痛,肩似拔,臑似折。

【注 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

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手太阳之别,上走肘,络肩髃。

手阳明之别,上循臂,乘肩髃。

经别篇

手太阳之正,指地,列于肩解。

【注 指地者,谓手之太阳下合于足太阳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其支者结于肩髃。其病脊反折,肩不举。

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肩不举。

手太阴之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

骨度篇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五邪篇

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

师传篇

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本脏篇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注 肺居肩膺之内,胁腋之上,故视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坚脆端倾。】

玉版篇

肩项中不便,逆也。

【注 太阳为诸阳主气,肩项中不便,阳气伤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木形之人大肩背;火形之人好肩背,肩背肉满;土形之人美肩背;金形之人小肩背;水形之人小肩。

邪客篇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论疾诊尺篇

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注 肘后乃手少阳之天井处。盖以两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

九宫八风篇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

中藏经 【汉 华佗】

肩痛

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

肺脉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肩背痛。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肩疽

病肩疽者,因负重伤动肩井穴,故生此疽。用内托散加乌药、青皮、木香,外贴金丝膏。

肩疽受在肾膀胱,气血凝滞不行,结成疽毒也。先用流气饮、内托散,四围以围药敷之,多服消毒散、内托定痛散。

此毒因怒气上攻于心,酒后房事,下伤于肾,宜服加味托里散。如脓出尽时,服内补散三四贴。脓未尽时,服排脓内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黄连、灯心服之,其毒从小便出。更服乳香护心散,日进五服;又服黄矾丸,日进三服。

上肩疽下鼠疽

此毒因怒气上攻于心,酒后房事,下伤于肾,宜服加味托里散;胸膈满闷,加陈皮、砂仁;热盛,加小柴胡、黄芩、元参;咳嗽加麦冬、兜铃、五味、杏仁、桑皮;口干烦躁,加麦冬、前胡、干葛、乌梅;寒多,加厚朴、防风、藿香,再服黄矾丸、通气散,仍贴元武膏、金丝膏。如脓出尽时,服内补散三四贴;脓未尽时,服排脓内托散。小便赤濇,用五苓散加黄连、灯心服之,其毒从小便出。更服乳香护心散,日进五服;又服黄矾丸,日进三服。

左右搭

此证少阳经少血有相火,尤甚于厥阴。发于左搭肩骨上,生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者,必难治也。此证由于风变之来,以脉断之。邪在表,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里也。不恶风,只燥热,脉不浮,知不在表。若表里既和,则邪在经络中,凝于经络,其痈斯出。身半以上,风从受之,故云八风之变。法当却寒邪,调和经络中气血,则气血通畅自愈。

左右串

此证发于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右搭肩,必难治矣。可用鸡黄皮及绵絮焙干为末,湿则干掺,干则清油调擦。

如证发于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动之处,可治难安;串于左搭肩者,亦难治。用药擦掺,依前左搭肩药治之。

痈疽发

凡两肩下两胁边成痈疽,因血虚而气亦虚,切不可服补阳之药。热剂,即补阳也。倘受热剂则虚热愈盛,易致伤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气饮、内疏黄连汤,治法与发背痈疽同。汤剂,附子、薄桂、乌头之类禁用。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肩痛

脉经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作痛

肩背痛,未辨何证,俱宜和气饮,每服加乌药半钱。

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积气故也。

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下五套丸,更于呕吐门停饮证选药。

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每服加炒茴香半钱,炒水椒十粒。

有本体虚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疏刷之剂,愈刷愈痛,发汗太多,人患此者众,惟宜温补,拘于气无补法之说悞矣。经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阳受气于胸中,汗过多则心液耗。阳气不足,故致疼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痛属火刑肺

肩背痛,属肺分野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脉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是也。

运气肩背痛,皆属火攻肺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肩背臑缺盆中痛。又云:岁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剂。是也。

肩疽

丁疽:发两肩,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发成丁疽。五日肿大,令人口噤寒战。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陈干疽:肿发起两肩及两大臂胛骨,二十日痛不息,亦不可动;五十日身热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无血者死。

使荣疽:肿起发肋及两肩肘头,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发赤白相间,脓多可治,全无赤白者不治。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左右搭手

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饮食感毒,广一尺,深一寸,虽溃在危,内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内服护心散,外用敷药,始不奔心,大要服药截之。若通脊皆肿者不可救。

右搭肩发骨上生者,移动之处可治,若串左肩难治。左搭肩发骨上生者,移动之处可治,若串右肩难治。二证内服托里散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恶散,或棉絮烧灰为末掺之,干者麻油调擦。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肩背痛

按风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数者,《脉经》既以泻风热之药,通肺气之壅,则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遗失者,当以人参、黄芪之属,补肺气之虚,不言可知也。

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当归拈痛汤。

肩疽

或问肩上生疽何如?曰:此处手足三阳交会之所,名曰肩疽,由风热郁结所致,或因负重损伤而作。服乌金散、胜金丹、活命饮加柴胡、桔梗。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托之。

莲子发

或问肩胛内痛,渐至溃烂成疮何如?曰:此名太阴疽,即莲子发,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宜活命饮加桔梗、黄芪,夺命丹,胜金丹,黄芪木香散选用。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死。

左右串

或问左右搭串何如?曰:左肩骨上生疽,串于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于左者难治。古有此说,愚谓不然。攻注左右者,气血不调,阴阳交错也,宜胜金丹、活命饮加羌活、桔梗。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恶证少,何虑难痊?元气虚惫,治之何补哉!

缺盆疽

或问一人年六十,肩前陷中生疽,寒热大作,饮食少进,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胀何如?曰:是名缺盆疽,又名锁骨疽,属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宜隔蒜灸,先服紫金丹、夺命丹而恶证退。惟苦小水不利,投以六一散而利;后服十全大补汤而安。若治之稍缓,必致溃烂。是经少血多气,疮口不合,危笃者多矣。

肩后疽

或问肩膊后骨上生疽何如?曰:此名上鼠疽,即上搭也。怒气积郁所致,属太阳兼少阳经。初觉宜隔蒜灸,活命饮加羌活、桔梗、柴胡,胜金丹,紫金丹,夺命丹选用。既溃,十全大补汤、黄芪木香散、人参养荣汤。

消毒散 【《疮疡全书》,下同】 治肩疽。

人参 紫苏叶 前胡 川芎 黄芩 桔梗 羌活 独活 枳壳 白茯苓 甘草 防风 赤芍药

右煎服。

内托定痛散 治证同上。

人参 黄芪 生地黄 白芷 川芎 赤芍药 防风 赤茯苓 生甘草 乌药 桂心 枳壳 桔梗 木香

右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服。

加味托里散 治肩疽。

桔梗 厚朴 人参 白芷 黄芪 当归身 官桂 川芎 荆芥穗 黄芩 乌药 防风 连翘 香附 枳壳 花粉

右水煎服。胸膈满闷,加陈皮、砂仁;热甚,加小柴胡、黄芩、元参;咳嗽,加麦冬、兜铃、五味、杏仁、桑皮;口干烦躁,加麦冬、前胡、干葛、乌梅;寒多,加厚朴、防风、藿香,再服黄矾丸、通气散,仍贴元武膏、金丝膏。

掺药 治左右搭肩。

鸡黄皮焙 血竭 花蕊石 冰片

右为细末,湿用干掺,干用清油调搽。

加味麻黄桂枝汤 治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胛骨下痛,脉浮数而洪紧,食则呕。

(艹舌)蒌仁一钱半 生附子 羌活 人参 青皮 白朮 山药各一钱 半夏 生甘草节各六分 黄芪二钱

右水二锺,姜三片,煎服。冬加黄蘗。

牛胶饮 治搭肩,截痈疽恶疮险处,服之使毒气不攻于内,不传恶证。

牛皮胶透明好者,四两

右用好酒一碗入胶内,重汤煮,令胶熔透,服;或用酒煎米汤调和服之。

白芷升麻汤 治证同上。

官桂三分 白芷 红花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生地各一两 黄芩酒炒 黄芪 连翘 归梢各二钱 生黄连一钱五分

右十三味,水酒各一碗,煎至半碗,服之须睡,并怡养心神,不可妄想以动心火。

黄矾丸 一名蜡矾丸。治肩疽发背一切恶证,服此能卫护内膜,驱解诸毒。

通明矾一两,为末 黄蜡七钱

贵人加木香,富人加沉香,平人加紫苏叶,俱为末,熔蜡,下蜜一匙,少温,入矾,众手拌匀,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汤下,日三服。未破内消,已破易合。蜡性实大肠,矾性解诸毒,故用之也。

十六味流气饮 未成速消,已成速退,疼痛渐减。前十二味,名托里内补散。

人参 当归身 官桂各五分 川芎 大腹皮 白芍药 桔梗 黄芪 炙甘草 厚朴 木香 白芷 防风 乌药 枳壳 苏叶各一钱

右为末,每六钱,酒调下。不饮酒者,木香汤代之,米饮亦可。轻重量人气禀用之。服药后饮酒,以助药力。不退热,加茯苓、白朮、地黄;不进饮食,加砂仁、香附;疼痛,加乳香、没药;水不干,加知母、贝母;疮不穿,加皂鱼刺;大便闭,加大黄、枳实;咳嗽,加陈皮、枳壳、半夏、杏仁、姜;小便闭,加麦门冬、车前子、木通、滑石、灯草。

内疏黄连汤 治一切痈疽呕啘,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麻木,而皮肉不变色,根系深大,病源在内,脏腑秘结,当急疏利。

黄连 白芍药 当归 山栀仁 槟榔 木香 薄荷 连翘 茯苓 黄芩 桔梗 甘草各一钱

右除木香、槟榔为末外,馥銼,每一两,水煎八分,入槟香二末和服之。吃三服后,加大黄一钱,再加二钱,以利为度。

乌金散 治疔毒肿痛,肩疽因负重损伤而作。

砒制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余煅 蛇蜕煅 蜂房煅,各一钱 蝉蜕酒洗 血竭 乳香炙 白僵蚕炒去丝,各二钱 辰砂研,水飞 雄黄研 穿山甲炙黄,各二钱半 全蝎三钱,汤泡七次 天龙四钱,酒炙,去头足 牙皂四分 没药炙 川乌尖

右各为细末,称准分两,和匀,每服三分,赤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夺命丹 治诸般肿毒疔疽恶疮。

朱砂三钱 白矾枯 寒水石 铜绿 滴乳香 明没药 麝香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粒,另研 蟾酥 轻粉各五分

右为细末,丸如菉豆大,如不就,加好酒糊。每服一丸,生葱三五茎,嚼极烂,吐于手心,包药在内,热酒和葱送下,如重车行五七里,汗出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胜金丹 治证同前。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钱半 全蝎炮炙 穿山甲炙 天龙去头足炙,各三钱 白僵蚕炙去丝,五钱 蟾酥一钱

右为细末,和匀,每服三分,赤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一粒金丹 治证同前。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钱五分

各为细末,和匀,用黑肥枣个半,去皮捣烂,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气壮实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过。后用水一口,送药下行,尽数,次以米饮补之。

仙方活命饮 又名真人活命饮。治一切痈疽,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滴乳香研 防风 香白芷 赤芍药 当归尾 贝母 没药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 甘草节 穿山甲炙,各二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右为粗末,大者四两、小者二两作一剂,无灰酒十茶锺,疮小五茶锺,入有嘴瓶内,以厚纸封口,勿令泄气,煎至三大锺,去滓,作三次服,接连不断,随疮上下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三五杯。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血气。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肿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人参养荣汤 治一切溃疡并老弱人之病。

白芍一钱半 人参 陈皮 黄芪蜜炙 桂心 当归酒拌 白朮 甘草炙,各一钱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半 远志去心炒,五分

作一剂,水二锺,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补汤 治证同前。

人参 肉桂 生地酒洗,蒸焙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白朮 黄芪盐水炒 当归酒拌,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作一剂,水二锺,姜枣煎服。

单方

肩疽:吴茱萸用盐腌过,炒研酢和涂之。 【《活幼口议》】

颈肩胸背有大肿赤发,即封之,令不成脓。用(石卜)硝五两,香豉、生地黄汁各半升,三味合捣,煮令地黄烂熟,敷肿处,厚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兼治一切肿。【《千金方》。】

针灸

《素问》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灵枢》曰: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踵,跟痛骨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春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夏痹也。

肥人广肩,腋项肉薄皮厚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痈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痈 原作「疽」,据《灵枢》痈疽篇改。],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甲乙经》曰: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

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

肩背痹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肩胛周痹,曲垣主之。

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

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

肩肘节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

肩不可举,不能带衣,清冷渊主之。

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

肩背头疼,时眩,涌泉主之。

《千金方》曰:气舍,主肩肿不得顾。

曲池、天髎,主肩重痛不举。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肩贞、关冲、肩髃,主肩中热,头不可以顾。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动摇。支沟、关冲,主肩臂酸重。清冷泉、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天宗,主肩重臂痛。曲垣,主肩胛周痹。后溪,主肩臑痛。腕骨,主肩臂痛。养老、天柱天柱 原作「天盲」,据《千金》卷三十改。,主肩痛欲折。涌泉,主肩背颈项痛。前腋,主肩腋前痛与胸相引。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主肩痛。巨骨,主肩背痛。膈俞、譩嘻、京门、尺泽,主肩背寒痓,肩甲内廉痛。

《医学纲目》曰:针灸肩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经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又云: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是也。

肩背痛连胛:胛缝,在背踹骨下,直腋缝尖及臂,取二寸半,泻六吸;五枢,二寸半,泻八吸。

肩背胛痛,昆仑、悬锺、肩井。

肩背颈项腋前痛,与胸相引,取涌泉一分,见血妙。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气舍五分,天髎灸,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针灸肩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阳明。经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所生病者,肩前臑痛,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太阳。经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肩似拔,臑似折,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筋。经云:手太阴之筋,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手阳明足太阳之筋皆病,肩不举,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也。

肩不可动,臂不可举:肩髃二寸半,巨骨五分。

清冷渊一寸,关冲五分。

肩端肿:取肩髃二寸半,泻九吸;腕骨七分,先泻后补。两胛痛:取肩井二寸半,不宜久停;针支沟。

医案

《儒门事亲》曰: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已上证皆宜灸刺,谓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穴,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薛氏医案》曰:一男子肩患毒,肿硬作痛,恶证迭见,用白矾末三钱糊丸,以葱头七茎煎汤调下,肿痛悉退。再服,诸证亦退。更以仙方活命饮二剂,出水而消。此秘方名千金化毒汤,本矾末葱汤调服,因末难服,故易为丸。一方士治疮疽,不问肿溃,先用此药二三服,后用消毒药,甚效。常治蒭荛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里药亦愈。盖止热毒为患,血气不亏故也。若金石毒药发疽者尤效,盖矾又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矾末五钱,朱砂五分,热酒下,亦效。此药托里固内止泻,解毒排脓,不动脏腑,不伤气血,有益无损,其药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处,不可不知。此方或虫犬所伤,熔化热涂患处,更以热酒调末服,皆效。

上舍陈履学之内,先从左肩下一点寒,三日后,右肩下发一白,肿如瓯,中红如酒盏,自用消解凉药一剂,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剂,加痛略红;次连投参、芪、丁、桂、防、芷之剂,脓溃后,恶心呕吐,头运不止,厥逆寒战,鼓牙虚汗,顶平脓清,此投解散凉剂之误;急洗去围药,投以参、芪、归、朮、地黄、姜、附大剂一服,原从左肩下旧寒一点先热起;又进一服遍肿浮热,肿高脓稠,兼纴乌金膏数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数片,日进前药二服,参、芪投至八钱,逾两月始安。愈后,时以劳厥,即投参、芪、归、朮、姜、附大剂,乃苏。

一男子肩患毒臖痛,饮冷烦躁,便秘脉数而实,以清凉饮二剂,少愈;以金银花散四剂,悉退。又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数剂,疮溃而痊。此脉与证皆属有余也。

一人肩患疽,脉数,以槐花酒一服,顿退;再以金银花、黄芪、甘草十余贴而平。槐花酒治湿热之功最妙速。若胃寒之人,不可过剂。

一妇人患瘰疬不消,脓清不敛,予以八珍汤治之,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顾,此膀胱经气郁所致,当以防风通气汤治之。盖膀胱之脉,始于目内眦,上顶巅,下耳角,复上顶至脑后,过风府,下项走肩膊,一支下腰膂,是经气动则脊痛项强,腰似折。按此非膀胱经证而何?彼乃云:瘰疬胆经病也,其脉主行项侧,即是经火动而然,遂自服清肝降火之药,反致不食,痛甚。复请予诊,其脉胃气愈弱,先以四君子汤加陈皮、炒芍药、半夏、羌活、蔓荆子四剂,食进痛止;继以防风通气汤,二剂而愈。

王乔年逾三十,肩患毒,以人参败毒散一剂,更以十宣散去参、桂,加金银花、天花粉四剂而溃。因怒动肝火,风热上壅,头面赤肿,焮痛饮冷,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薄荷二剂,不应;急砭患处,出黑血盏许,仍以一剂,势退大半;再进人参败毒散四剂而愈。夫病有表里上下之殊,治有缓急攻补之异。若不砭刺,毒气结于肉理,药不能及,焮肿日甚。使投峻利之药,则上热未除,中寒已作,必伤命矣。

一男子患肩疽,作渴,脉数有力,以黄连解毒汤三剂而止;更以仙方活命饮四剂,溃而愈。

一妇人肩下患毒,脉弦紧,以白芷升麻汤二剂,表证已退,更以托里药溃之而愈。

一男子肩下患疽已数日,漫肿微痛,头甚多,皆如粟许,色不变,不起发,此气血虚也。诊其脉果然。先以仙方活命饮二剂,杀其大势;更以托裹药而起发,疮头虽溃,但流血水,气血尚虚,不能为脓也。彼欲服太乙锭子,予谓此药止能攻毒,不能托里。彼不深信,仍服之,至四次,饮食不进,疮色黑陷,呃逆不绝,胃气虚极也。不治。强投温中健脾之剂,不应而死。

一妇人癸卯冬失物发怒,缺盆内微肿,甲辰春大如覆碗,左肩胛亦肿,肉色如故。或针出鲜血三碗许,腹痛如锥,泄泻不止,四肢逆冷,呕吐恶寒,或时发热,绝食已七日矣。其脉洪大,时或微细,此阳气脱陷也。用六君加炮姜三钱、附子二钱,早服至午,不应;再剂,加附子五钱,熟睡,觉来诸证顿退六七,少进稀粥;再四剂,诸证悉退,饮食如故,缺盆始痛,针出清脓二碗许,诸证复至,此虚极也。以十全大补加姜、桂、附各一钱,三剂而安。后减干姜、桂、附各五分,与归脾汤兼服,五十余剂而愈。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六旬有二,发生右搭,先用艾灸,渐次形势高肿,坚硬不痛,十五日后,尚未溃脓,日生烦闷。恐其毒陷,先用针通,随行拔法,拔出恶血锺许,已后稍得轻便,擦上化腐之药膏盖,用至三日,其疮渐作腐溃;至二十日,亦出正脓,坏肉渐脱,新肉渐生。此外治之法尽矣。因病家与内科一医,平交甚切,托彼用药内服,而不遵外科补托之法,自执己见,不听予言,失于峻补,每日人参不过二钱以为足用。予曰不及,法当五钱,兼熟附二钱,方为称病,不然必生变矣。彼俱不信,后果肉色淡白,疮口散大,脓水清稀,饮食减少,此败证具矣。后虽强投温中健脾大补之药,终则不应。至于形体消削,脓水臭秽,延至六十日,沥尽气血而亡,然后方自懊悔。殊不知凡大疮每日脓出一碗,用参必至三钱,以此为则。况本病出脓,日有三碗,用参二钱,谓之大损小补,岂不归死?又外科乃破漏之病,最能走泄真气。如损补两不相敌,无以抵当,往往至于不救者多矣。此为不信于补,而执俗见,自取败亡者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