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58至卷16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58至卷16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八

舌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

【注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又心之官也,故心窍在舌。】

诊要经终论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注 肝合筋,筋聚阴器,络舌本,故舌卷、卵缩而终也。】

风论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口焦,津液绝。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 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刺热篇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注 皮毛者肺之合,脏气热于内,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恶风寒,盖热甚则寒也。肺上连于喉嗌,故舌黄。】

五常政大论

升明之纪,其主舌。

【注 升明,火政也,火属心,心开窍于舌。】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舌本强。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注 厥阴司天,已亥岁也。经脉篇舌本强等证,皆脾经病,风木淫胜,病本于脾,平者平其上而使下也。】

厥阴司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注 主胜则胸胁痛者,肝经之脉布胸胁也。厥阴少阳主筋,二经之筋病则舌卷,故难以言。】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舌本,舌根也。舌本强、食则呕等证,皆脾经之所为病也。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厥逆从上下散也。身体皆重,太阴之气逆也。】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注 夫肾主藏精,如主肾所生之病,则精液不能上滋而为口热、舌干、嗌痛、烦心诸证,盖水不上济则火盛于上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注 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名曰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气实,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虚则不能言,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经别篇

足太阴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太阴之正,贯舌中。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经水篇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五阅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注 心开窍于舌,故舌为心之官。】

脉度篇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注 口能辨五谷,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则口与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

营卫生会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归之部署也,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阴之云门、中府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复下于足阳明之分也。】

卫气篇

足少阴之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

足太阴之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忧恚无言篇

舌者,音声之机也。

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

口问篇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注 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挟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如肾之脏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啮舌。】

肠胃篇

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胎黄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邪入脏则难言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干燥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消渴病,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病人胸满唇委,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伤寒论 【汉 张机】

干燥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胎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病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舌论

凡舌者,心主小肠之候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善用机衡,能调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咸,则舌脉凝而变色;多食苦,则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则舌筋急而爪枯干;多食酸,则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则舌根痛而外发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内合五脏之气也。若脏热,则舌生疮,引唇揭赤;若腑寒,则舌本缩,口噤唇青。寒宜补之,热宜泻之,不寒不热,依脏腑调之。舌缩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木舌

其木舌硬如穿山甲,外证憎寒壮热,语言蹇濇,此心经受热也。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点紫黑处,煎药内多加山栀。山栀,泻火之要品也。

重舌

其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鲜红,其外证颏下浮肿有硬核,此心经受热,毒气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掺上,流出热涎;急服甘桔扬,加姜、灯心煎服。

重腭

舌上生一疮,其状若杨梅,外证无寒无热,但作事烦心。先以甘桔汤多加山栀,后服黄连解毒汤,再吹冰片散;不宜用刀。

生疮

舌生疮如黄栗,外证怯寒口张。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苦茶缴净,然后搽药;次服鼠粘子解毒汤加山栀、黄连。口臭,冰片吹药内,加人中白、枯矾、铜青、黄连末。

莲花舌

舌下生三小舌,其类如莲花状。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虑太过,或火气所伤,或酒后当风取凉,以致风痰相搏而成,此证急用清凉解毒汤加减服之,再吹冰片散;如肿不散,次用小刀针出紫血为妙。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胎色

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濇,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胎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胸中者,皆舌上胎白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初传入里者也。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脏结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则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之胎不滑而濇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黑为肾色,见于心部。心者,火,肾者,水。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观其口舌,亦可见其逆顺矣。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舌说

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昔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釒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生刺

舌燥濇如杨梅刺者,生姜切厚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肿胀

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百草霜、芒硝、滑石为末,酒调敷之。

诸般舌肿胀,取龙脑破毒散半钱,以指蘸药擦舌上下,咽津下。

生疮

舌上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如圣汤或甘桔汤加黄芩一钱,仍用柳花散掺之,或用白荷花瓣贴之。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口舌主五味

心气通于舌,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能知五谷。

舌之病能

舌为心之官,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三经为四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七情气郁,则舌肿不能语,至如心热则舌破生疮,肝壅则出血如涌,脾闭则白胎如雪。此舌之为病也。

心气通于舌,心和故能知五味,脾气通于口,脾和故亦能知五谷之味。

重舌

重舌先以凉水灌漱,次嚼生薄荷五七叶,却用如圣胜金锭一锭同嚼极烂,井水咽下,甚者连进三服,并以一锭安患处,其病随药便消。

舌烂

舌本烂,热不止者,逆。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证治

曾有舌上病疮,久蚀成穴,累服凉剂不效。后来有教服黑锡丹,遂得渐愈。此亦下虚,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肿胀,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黄末掺之。

又有舌无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风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汤加熟附子半钱,当归钱半。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舌属五脏

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两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故曰:诸经皆会于口。

短强

卒中风则舌短而强,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风用小续命汤,寒用理中汤,热用甘桔汤加防风、枳壳、黄芩。风寒湿舌强者,用白矾、肉桂末等分,安舌下,或正舌药。痰热舌强,壅肿或短,甘露饮。

肿长

内因七情气郁,肿满不得息者,金沸草散。久不愈者,黑参丸,外用古霜盐散。因怒者,锈铁粉涂之。

舌肿满口,气不得吐,名木舌。用陈茶、陈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捣膏,薄荷水调刷口中,得下咽片时,即下一二行,以粥补住。如生疮连腮颊肿者,元参升麻汤。

舌肿满口,不能声,饮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黄频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药,即以黄连浓煎,时时呷之,以泻心火。

舌肿如猪胞者,以针刺舌下两旁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中脉,令血不止。悞刺,以火烧铜箸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酢调锅煤,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自消。不食者亦死。

舌肿,舌下有虫如蝼蛄、卧蚕,头小白,有尾,可烧铁烙,烙舌头上即消。

舌长过寸者,单冰片末敷之。

破裂

心热,生疮破裂,单黄连汤。脾热,兼舌胎干濇如雪,薄荷蜜冰蘗丸。心脾热,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桔梗。

胎色

舌为心苗,肾主津液,无病则舌红而润,偶见红心点者,将欲发黄。如丹田邪热,则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然,是以邪在表则无胎,邪初传里则胎白而滑,胃寒热懊憹者,栀豉汤吐之。阳明病胁硬不大便而呕,舌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恶寒欲呕痰者,小柴胡加干姜。白胎滑而下利者,为脏结,不治。

热渐入深则胎白而濇,热深入胃则胎黄,或肥光,或尖白根黄者,表多里少也,俱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语便闭,胎紫带黑,或生芒刺,虫碎燥裂者,承气汤下之。但舌黑亦有数种,有四边红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过经未解也;有黑尖者,虚烦也;有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或乱黑点者,热毒深也;有弦红心黑,或白胎中见黑点者,表未解也;有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脉浮者可汗;有尖黑而有乱纹脉滑实者,急下之。脉数无力者,必发渴而死。

凡舌黑不论多少,俱系危证。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无根虚火,可以化痰降火药治之。

阴证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汤。中湿湿痹,舌上如胎,非真胎也。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风寒传经者,则舌胎自白而黄而黑者,死。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舌属心脾

舌属心脾。经云:心主舌。又云: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又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是舌属心也。又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属脾也。

重舌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着颊里及上腭者,曰重腭;其着齿龈上者,曰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其法用紫雪二钱,竹沥和匀,频抹口中,自消。

口齿类要 【明 薛己】

论证

经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窍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证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如口舌肿痛,或状如无皮,或发热作渴,为中气虚热;若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益甚,为阴血虚热;若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哺益甚,为肾经虚火;若四肢逆冷,恶寒饮食,或痰甚眼赤,为命门火衰;若发热作渴,饮冷便闭,为脾胃实火;若发热恶寒,口干口渴,食少体倦,为脾经虚热;若舌本作强,腮颊肿痛,为脾经湿热;若痰盛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咽喉不利,为脾经血伤火动;若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为肝经血伤火动。病因多端,当因时制宜。凡舌肿胀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边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属肾经,虽宜出血,亦当禁针。

验证舌法

白胎舌

见图

舌见白胎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将瘟舌

见图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见图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隔散、大柴胡汤下之。

生斑舌

见图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矣。宜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红星舌

见图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也。宜用茵陈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见图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里圈舌

见图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证也。以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

见图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

虫碎舌

见图

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用小承气汤下之。

里黑舌

见图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

见图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汤温之。

死现舌

见图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治者审之!

黄胎舌

见图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证未罢也,须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濇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调服。

黑心舌

见图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进调胃承气汤下之。

十五舌

见图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此亦危证也。

十六舌

见图

舌见白胎,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凉膈散微表之,表退即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十七舌

见图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酒浸泡。

十八舌

见图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讝语者,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十九舌

见图

舌中见白胎,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

见图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

二十一舌

见图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胎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证,为亢害鬼贼,邪气深也,不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二十二舌

见图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二十三舌

见图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二十四舌

见图

舌左见白胎滑,此脏结之证,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

见图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见图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也。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见图

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

二十八舌

见图

舌见黄而濇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智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

二十九舌

见图

舌见四边微红,中间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见图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讝语,脉实者生,脉濇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下,宜大承气汤。

三十一舌

见图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当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主之。

三十二舌

见图

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罢,用双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非结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

见图

舌见灰色尖黄,不恶风寒脉浮者,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三十四舌

见图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见图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汤,十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见图

舌根微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法,临证用心处之,百无一失。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九

舌门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舌部所属

属手少阴心经。

【注 《素问》曰:心在窍为舌,畏寒。《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病则舌卷短,颧赤,其脉搏坚而长。乔岳曰:心绝则舌不能收,及不能语。】

又属足太阴脾经。

【注 李东垣曰: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灵枢》曰:足太阴之正,贯舌中。《素问》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故病在舌本。《灵枢》又曰:足太阴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又曰: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注舌下脉,脾脉也;瘖,不能言也。又孙景思曰:舌者,心气之所主,脾脉之所通,二脏不和,风邪中之则舌强不能言,壅热攻之则舌肿不能转。更有重舌、木舌、舌肿、出血等证,皆由心脾二经风热所乘而然也。】

又兼属足阳明胃经。

【注 张鸡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脉连舌本而络于唇口。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由是水谷之精化为营卫以养四肢。 若起居失节,饮食不时,则致脾胃之气不足,而营卫之养不周,风邪乘虚而干之,则四肢与唇口俱痹,语言蹇濇,久久不治,变为痿疾。经云:治痿独取阳明,谓足阳明也,治法宜多用脾胃药,少服去风药,则可安矣。】

又属足少阴肾经。

【注 《灵枢》曰: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元珠》曰:舌之下窍,肾之津液所朝也。注:下窍,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 《素问》曰: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又属足厥阴肝经。

【注 《灵枢》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痰包

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如匏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鸡子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数服,忌煎炒火酒等件。

重舌

大人小儿重舌,乃心火妄动发之,当以线针点刺患上,令出恶血,内服解毒泻心汤,外以冰硼散搽之。

木舌

紫舌、木舌,亦由心火而发,用飞盐加冰片少许,勤搽,出涎自愈。又有痰气结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强者,用线针点破出血,用冰硼散搽之。

医方考 【明 吴昆】

舌病方论

《本事方》云: 一士人夜归,其妻熟寝,士人撼之。妻问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惊视之,舌肿已满口,不能出声。急访医,得一叟负囊而至,用药掺之,比晓复旧。问之,乃蒲黄一物。昆按《内经》曰:热胜则肿。此证必心脾之火并于舌,故令肿而满口。蒲黄性寒,能清气凉血,故愈。

热证多舌出。有病愈而舌不能入者,以冰片分许,研末,掺其舌上,则入。所以舌出者,热实于内,而欲吐舌泄气也;所以不能入者,邪气久居,舌强而不柔和也。冰片味辛热而气清香,可以利窍,可以柔筋,可以泄气,故得之而舌入矣。

有人舌肿,舒出口外,无敢医者。一村人云:偶有此药,归而取至,乃二纸捻,以灯烧之,取烟熏舌,随即消缩。众问其方,村人曰:吾家旧有一牛,亦舌肿胀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验。昆谓:舌肿舒出口外,经所谓热胜则肿也。然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其热当责于心脾二经。《本草》云:蓖麻主浮肿恶气,取油涂之,叶主风肿不仁,捣蒸敷之,则其能解风肿内热也可知矣。然用其烟犹有妙义,烟乃轻清之物,一入于口,呼吸传变,可使径达心脾,匪惟治标,亦可疗本。村人用之而不达其理,斯其所以为村人。医者闻之而不察其理,则亦村人而已矣!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胎色

舌胎舌黑,虽云火证,然实火虚火俱能为之。凡治此者,但当察脉证,以虚实为主,而再以辨色之法参之,庶可无误。盖实热之黑,必兼红紫干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红而带润滑者,本非实热证也。若其六脉细弱,而形困气倦,则又最为虚候,是必寒水乘心火不归原之病,此不救本而但知治标,则万无一生矣。此之治法:凡里热未甚而表散有未解者,宜柴胡诸饮之类,以解其表;里邪热甚者,宜凉膈散、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其内,此治实热之法也。若阴虚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补阴益气煎之类兼表里而治之;若形气病气俱不足,寒水乘心而虚阳不敛者,必用理阴煎、理中汤或大补元煎之类,以单救其里,自可保其无虞,此治虚火之法也。若舌有白胎,语言蹇濇者,以薄荷、白蜜同姜片,蘸而揩擦之。

舌为心之官,本红而泽。凡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胎必自润而燥,自滑而濇,由白而黄,由黄而黑,甚至焦干,或生芒刺,是皆邪热内传由浅入深之证也。故凡邪气在表,舌则无胎,及其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胎生矣。若邪犹未深,其在半表半里之间,或邪气客于胸中者,其胎不黑不濇,止宜小柴胡之属以和之。若阳邪传里,胃中有热,则舌胎不滑而濇,宜栀子豉汤之属以清之。若烦躁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之类主之。大都舌上黄胎而焦濇者,胃腑有邪热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然必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脉不实,便不坚,胎不干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胎而生芒刺者,则热更甚矣,宜凉膈散、承气汤、大柴胡之属酌宜下之。若胎色虽黑滑而不濇者,便非实邪,亦非火证,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此辨舌之概,虽云若此,然犹有不可概论者,仍宜详察如左。

按伤寒诸书皆云: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心主火,肾主水,黑为水色而见于心部,是为鬼贼相刑,故知必死。此虽据理之谈,然实有未必然者。夫五行相制,难免无克,此其所以为病,岂因克为病,便为必死?但当察其根本何如也。如黑色连地而灰黯无神,此其本源已败,死无疑矣。若舌心焦黑而质地红活,未必皆死证。阳实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虑之有!其有元气大损而阴邪独见者,其色亦黄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干焦。肾中水火俱亏,原非实热之证,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气脉色,自有虚实可辨,而从补从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枯干濇者,尚有非实非火之证。再若青黑少神而润滑不燥者,则无非水乘火位,虚寒证也。若认此为火,而苦寒一投,则余烬随灭矣。故凡见此者,但当详求脉证,以虚实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执言清火也!伤寒固尔,诸证亦然。

重舌木舌

重舌木舌:以舌下肿出如舌,故曰重舌,又谓之子舌;忽肿木而硬者,谓之木舌,皆上焦热壅故也。惟宜砭针刺去其血为上策,及内服清胃降火之剂自愈。若舌忽肿起如猪胞,或硬如木石,不能出声,胀满塞口则闭闷杀人,但看舌下有如蝼蛄,或如卧蚕者,急于肿突处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不拘多少,以盐酢调厚敷之,或用井华水调敷亦可。脱去更敷。如不甚者,单以此敷之亦愈。

石室秘箓 【清 陈土铎】

生疮

人口中忽生疮于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结成黄靥,难以食物,人以为病在心也,心热故生此疮,此亦近理之谈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凭之也。方用冰片一分入在蚌口内,立化为水,乃以鹅翎敷扫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饮食矣。蚌乃至阴之物,攻至阴之邪,则邪自退走;况又加以冰片之辛温,逐邪不遗余力,自然手到功成也。

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舌乃心苗,故先见比证。法用黄连三钱,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愈,神方也。此方不奇在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黄连虽亦入心经,然未免肝脾亦入,未若菖蒲之单入心也。况不杂之以各经之品,孤军深入,又何疑哉!此所以奏功如响也。倘不知用药神机,轻混之以肝脾之药,虽亦奏功,终不能捷如桴鼓。此治热之法也。

口舌生疮者,乃心经热也,宜用黄连、黄芩之类凉散之自愈。今不用而用黄蘗、僵蚕各一钱,枳壳烧灰、炙甘草、薄荷、山豆根各五分,为细末,冰片三厘研匀,掺上,一日掺三次,第一日即少快,明日痊愈。

黑色

阴寒而直中肾经,舌黑眼闭,下身尽黑,上身尽青,大便出,小便遗,此更危急之证,虽有仙方,恐难全活。而予必欲生之,因定一方,虽不敢曰人尽可救,亦庶几于十人中而救一二人乎?方名心救汤。人参五两,附子一个,白朮半斤,肉桂一两,菖蒲五分,良姜三钱,水煎服。此方参、朮多用者,恐少则力量不能胜任,以驾御夫桂、附之热药也。故必多加而后可望其通达上下,以尽祛周身之寒毒。倘得大便止而小便不遗,便有生机。再进一剂,则眼开而舌黑可去,身黑身青俱可尽解也。苟服药后仍前大小便之不禁,不必再服药,听其身死而已矣。大约此方救此病,十人中亦可救三四人。

生刺

人有火盛之极,舌如芒刺,唇口开裂,大渴呼饮,虽非伤寒之证所得,而人患此病,即不身热,亦去死不久也。白虎汤亦可救,但过于太凉,恐伤胃气,往往有热退而生变,仍归于亡,故白虎汤不可轻投也。我有一方,名曰清凉散,元参二两,麦冬一两,甘菊花、青蒿各五钱,白芥子、生地、车前子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妙在元参为君,以解上焦之焰;麦冬为臣,以解肺中之热;甘菊、青蒿为佐,以消胃中之火;尤妙车前子、白芥、生地为使,或化痰,或凉血,尽从膀胱以下泻其大热之气。是上下之间无非清凉而火热自散,又不损胃,故能扶危而不至生变也。

燥裂

亡血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者,死。盖亡血自然无血以生精,精涸则津亦涸,必然之势也。欲使口舌之干者重润,必须使精血之竭者重生。补精之方,六味丸最妙,然而六味丸单补肾中之精,而不能上补口舌之津也。虽补肾于下,亦能通津于上,然终觉缓不济急。我今定一奇方,上下兼补,名上下相资汤,熟地、麦冬各一两,山茱萸、沙参、当归、牛膝、葳蕤各五钱,人参、元参各三钱,北五味二钱,车前子一钱,水煎服。此方补肾为君,而兼以补肺之药,子母相资,上下兼润,精生而液亦生,血生而津亦生矣,安在危亡之证不可庆再生耶?

干肿

燥证舌干肿大,溺血,大便又便血不止,亦是死证。盖感暑热之毒,至秋而燥极,肺金清肃之令不行,大小便热极而齐便血也。论理见血宜治血矣,然而治血,血偏不止,反至燥添而不可救。吾不治血,专治燥,方用兼润丸,熟地、当归、白芍各一两,元参、麦冬、沙参各二两,车前子、生地各五钱,地榆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血止,便有生机也。此方纯是补血妙品,惟用地榆以清火,车前子以利水,火清水利,不必治血,血自治也。

吐出

如人舌吐出,不肯收进,乃阳火盛强之故,以冰片少许点之,即收。后用黄连、人参、白芍各三钱,菖蒲、柴胡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可也。

缩入

如人舌缩入喉咙,不能语言,乃寒气结于胸腹之故,急用人参三钱,白朮五钱,肉桂、附子、干姜各一钱治之,则舌自舒矣。

断者可续

凡人有被人咬落舌尖,或连根咬断者,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月,俱可接之。速用狗舌一条,观其人舌之大小切正如人舌光景,将病人舌根伸出,病人坐在椅上,仰面头放在椅背上,以自己手拿住喉咙,则舌自伸出,急将狗舌蘸药末,接在人舌上,一交接永不落矣。末药方开后:龙齿、人参俱透明者,生地各三钱,冰片三分,象皮一钱,土狗三个去头翅,地虱二十个。先将人参各项俱研末,后用地虱、土狗捣烂入前药末内,捣之,佩身上三日,干为末,盛在瓶内。遇有此等病为之医治可也。此药末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断者服一钱即愈,神方也。

绝者可长

闻人说咬落舌头者,以酢漱之,可以重长,此说甚谬。夫肉逢酸则缩,岂有反伸出之理?当用人参一两,煎汤含漱半日,以一两参汤漱完,然后已。再用龙齿末、血竭末各三分,人参未、麦冬末各一钱,冰片二分,土狗一个,地虱十个,各火焙为末,放在土地上一刻,出火气,将此末乘人参漱口完时,即以此末自己用舌蘸之,使令遍,不可将舌即缩入口中,放在外者半刻,至不能忍然后缩入可也。三次,则舌伸长矣。

伤寒相舌秘法

凡见舌系白胎,邪火未甚也,用小柴胡汤解之。舌系黄色者,心热也,可用黄连、栀子以凉之。凡见黄而带灰色者,系胃热也,可用石膏、知母以凉之。凡见黄而带红者,乃小肠膀胱热也,可用栀子以清之。见舌红而白者,乃肺热也,用黄芩、苏叶以解之。见舌黑而带红者,乃肾虚而挟邪也,用生地、元参,又入柴胡以和解之。见舌红而有黑星者,乃胃热极也,宜用石膏以治之;元参、干葛亦可,终不若石膏之妙。见舌红而有白点者,乃心中有邪也,宜用柴胡、黄连以解之,心肝同治也。见舌红而有大红点者,乃胃热而带湿也,须茵陈五苓散以利之。盖水湿必归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止可用一二分,不可多入。见舌白胎而带黑点,亦胃热也,宜用石膏以凉之。见舌黄而有黑者,乃肝经实热也,用柴胡、栀子以解之。见舌白而黄者,邪将入里也,急用柴胡、栀子以解之,不使入里,柴胡乃半表半里不可不用之药也。见舌中白而外黄者,乃邪入大肠也,必须五苓散以分水,水分则泄止矣。见舌中黄而外白者,乃邪在内而非外,邪在上而非下,止可加柴胡、枳壳以和解,不可骤用大黄以轻下也;天水加五苓亦可,终不若柴胡、枳壳直中病原;少加天水则更妥,或不加用天水,加五苓散亦可也。见根黄而光白者,亦胃热而带湿也,亦须用石膏为君,而少加天水之品,如猪苓、泽泻之味也。见舌黄而隔一瓣一瓣者,乃邪湿已入大肠,急用大黄茵陈下之,不必用抵当、十枣汤也。若下之迟,则不得而用之。然须辨水与血之分,下水用十枣,下血用抵当也。见舌有红中如虫蚀者,乃水未升而火来乘也,亦须用黄连、柴胡以和解之。见舌红而开裂如人字者,乃邪初入心,宜用石膏、黄连以解之。见舌有根黑而尖带红者,乃肾中有邪未散,宜用柴胡、栀子以解之。见舌根黑而舌尖白者,乃胃火乘肾,宜用石膏、知母、元参以解之,不必论其渴与不渴,不必问其下利也。舌根黑而舌尖黄者,亦邪将入肾,须急用大黄下之。然须辨其腹痛与不痛,按之腹痛而手不可近者,急下之,否则只用柴胡栀子以和解之。见舌纯红而独尖黑者,乃肾虚而邪火来乘也,不可用石膏汤。肾既虚而又用石膏,是速之死也。当用元参一两或二两以救之,多有能生者。见舌有中心红晕而四围边旁纯黑者,乃君相二火炎腾,急用大黄加生地两许,下而救之,十人中亦可救五六人。见舌有中央灰黑而四边微红者,乃邪结于大肠也,下之则愈,不应则死。以肾水枯槁不能润之推送,此时又不可竟用熟地补肾之药,盖邪未散不可补,补则愈加胀急,适所以害之也。必邪下而后以生地滋之则可,然亦不可多用也。见舌有纯灰色中间独两晕黑者,亦邪将入肾也,急用元参两许,少加柴胡治之。见舌有外红而内黑者,此火极似水也,急用柴胡、栀子、大黄、枳实以和利之。若舌又见刺,则火亢热之极矣,尤须多加前药。总之内黑而外白,内黑而外黄,皆前证也,与上同治,十中亦可得半生也。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红,外或淡白,内或淡黄者,较前稍轻,俱可以前法治之,十人中可得八人生也。见舌有纯红而露黑纹数条者,此水来乘火,乃阴证也,其舌胎必滑,必恶寒、恶水,下咽必吐。倘现纯黑之舌,乃死证也,不须治之。水极似火,火极似水,一带纯黑,俱不可治。伤寒知舌之验法便有把握,庶不至临证差悞耳。

升麻煎 【《千金方》,下同】 治心脏热,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服之泻热。

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切,一升 大青二两 生元参汁三合 苦竹叶切 地黄汁 生芦根 蔷薇根白皮各五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下元参汁,令两沸;次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一升七合。绵染取汁,安舌上含,细细咽之。

又方 治舌上疮,不得食,舌本强,颈两边痛,此是心虚热所致。

柴胡 升麻 芍药 栀子仁 通草各二两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两半 生姜 石膏各四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九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滓可重煎服之。

黑参丸 【丹溪,下同】 治口舌生疮,久不愈。

黑参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各炒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绵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疮。

延胡索一两 黄蘗 黄连各半两 密陀僧 青黛各二钱

右为末,敷贴口内,有津即吐。

增损如圣散 治上焦热壅,口舌生疮。

桔梗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枳壳去瓤,二钱半 防风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服。

甘桔汤 治前证。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右水煎,食后温服。

理中汤 【仲景】 治口舌生疮,服凉药不愈,此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也。

白朮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右銼,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薄荷煎 【《三因》】 治舌上生疮,或白胎干濇如雪,语话不真。

薄荷自然汁 白蜜各等分

右二味调匀。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后,敷此药。

得效方 治前证。

朱砂 雄黄 硼砂 龙脑 麝香各少许

右为末,先以蜜水揩洗后,以此敷之良。

冰蘗丸 【《入门》】 治口舌生疮粟。

黄蘗 薄荷 硼砂各等分 龙脑减半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噙化。

兼金散 【《三因》】 治口舌疮。

黄连 细辛各等分

右为末,先以布巾蘸水,拭净患处,乃掺药,吐涎即愈。

碧雪 【《得效》】 治口舌生疮,舌强腮肿喉痹。

蒲黄 青黛 硼砂 焰硝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以手指掺于口中,咽津下。

香砂六君子汤 治口舌生疮,服凉药过多,以致食少作呕,或中气虚热所致。

人参 白朮土炒 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 藿香八分 甘草炒,六分 缩砂仁炒,八分

右姜水煎。

人参安胃散 治胃经虚热,口舌生疮,喜热饮食。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 黄芩二钱 甘草炙 陈皮各五分 黄连三分 芍药七分

右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虚热口舌生疮,不喜饮冷,吐泻口干。

干葛一钱 人参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君子汤 治口舌生疮,脾胃虚弱,饮食少思,肚腹不利。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六君子汤 治胃气虚热,口舌生疮,或寒凉克伐,食少吐泻。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半 陈皮 半夏 甘草各一钱

右姜枣水煎服。

二陈汤 治脾胃虚弱,口舌生疮,或中脘停痰,呕吐恶心,饮食少思等证。

陈皮 茯苓 半夏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葛花解酲汤 治酒积,口舌生疮,或呕吐泄泻。

白豆蔻 缩砂仁 葛花各五分 陈皮 猪苓 白茯苓 人参 白朮土炒 神曲炒 泽泻 干姜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右水煎服,得微汗,酒病去矣。

栀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口舌生疮。

茯苓 川芎 芍药 牛蒡子炒 当归各七分 柴胡 山栀 丹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三黄丸 治实热,口舌生疮,作渴喜冷。

黄芩 黄连 黄蘗各等分

右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清心莲子饮 治口舌生疮,烦躁作渴,小便赤濇,夜静昼发。

黄芩 石莲肉 白茯苓 黄芪蜜炙 柴胡 人参各一钱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炒 甘草各一钱半

右水煎服。

十全大捕汤 治气血俱虚,牙齿肿痛,口舌生疮。

人参 茯苓 当归 白朮炒 黄芪炙 川芎 熟地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一钱 肉桂五分

右枣姜水煎服。

四物汤 治血虚发热,口舌生疮。

当归 熟地黄各三钱 芍药 川芎各一钱

右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俱虚,口舌生疮

黄芪炙,一两 当归酒制,二钱

右水煎服。

元戎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发热,口舌生疮,或昼寒夜热。

当归身 生地黄 白芍药 川芎 胡黄连 川黄连各一钱

右水煎服。

逍遥散 治血虚有热,口舌生疮。

甘草炙 当归 白芍药炒 白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钱

右水煎服。

黄连汤 【《回春》,下同】 治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黄连酒炒 栀子炒 生地黄酒洗 麦门冬 当归酒洗 赤芍药各一钱 犀角镑 薄荷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服。

清热如圣散 治舌下肿如核桃,破出黄痰后复发者。

连翘一钱半 恶实 黄连各一钱 天花粉 栀子仁炒黑,各七分 枳壳 柴胡 荆芥穗 薄荷叶各五分 甘草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灯心一团,水煎,稍冷服。

琥珀犀角膏 【《入门》】 治咽喉口舌生疮如菌,其效如神。

酸枣仁 茯神 人参各二钱 犀角 琥珀 朱砂各一钱 龙脑少许

右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以麦门冬煎汤化服,一日用三五丸。

霜盐散 治舌忽肿大。

百草霜 青盐 等分为末,井水调涂舌上。无青盐,则白盐亦可。

青黛散 治重舌。

黄连 黄蘗各三钱 青黛 马牙硝 朱砂水飞,各六分 雄黄 牛黄 硼砂各三分 龙脑一分

右为末,先以薄荷汁拭口中,以药末掺之。咽疮肿亦佳。

小续命汤 治中风,舌短而强。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人参 炙甘草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藭酒洗 白芍药酒炒 黄芩酒炒 防己各八分 附子四分 每服三钱,加枣姜煎。

升麻散 【《济生》】 治热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升麻 人参 桔梗 干葛 赤芍药 甘草

右(口父)咀,姜煎温服。一方有黄连、大黄、黄芩、元参、麦门冬。

碧雪 【《和剂》】 治积热,口舌生疮,心烦喉闭。

芒硝 青黛 寒水石飞 石膏煅飞 (石卜)硝 硝石 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汤二升,入诸药再煎,用柳枝不住搅令熔,方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冷即成霜,研药。每用少许,以津含化;如喉闭,以竹管吹入喉中。

本事方 治虚热上攻,口舌生疮。

草乌一个 南星一个 生姜一块 为末,临卧,酢调作掩子,贴手足心。

龙石散 【《三因》】 治上膈蕴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寒水石煅,三两 朱砂二钱半,另研 龙脑一字 为末,每用少许掺患处。小儿疹毒攻口,用五福化毒丹后用此。

清热补气汤 治中气虚热,口舌如无皮状,或发热作渴。

升麻 元参 五味子 麦冬 炙甘草各五分 人参 白朮 茯苓 当归酒洗 芍药炒,各一钱

右水煎服。如不应,加炮姜;更不应,加附子。

清热补血汤 治口舌生疮,体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濇热痛。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 熟地黄酒洗,各一钱 元参七分 知母 黄蘗 柴胡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牡丹皮各五钱

右水煎服。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治之。

六味丸 治水衰火盛,口舌生疮。

熟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萸肉酒润 山药各四两 茯苓乳拌 丹皮 泽泻各三两

右为细末,蜜丸,空心服。

八味丸 治虚火上炎,口舌生疮。

熟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萸肉酒润 山药各四两 茯苓乳拌 丹皮 泽泻各三两 附子 肉桂各一两

右为细末,蜜丸,空心盐汤下。

加味归脾汤 治思虑动火,口舌生疮。

人参 白朮土炒 茯神 枣仁炒 龙眼肉各二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柴胡六分 远志 丹皮 当归酒洗,各一钱黄芪蜜炙,一钱半 山栀八分 姜枣煎服。

元参升麻汤 治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舌肿,或连颊两项肿痛。

元参 升麻 犀角 桔梗 贯众 赤芍药 黄芩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清热化痰汤 治上焦有热,痰盛作渴,口舌肿痛。

贝母 天花粉 枳实炒 桔梗各一钱 黄芩 川黄连各一钱二分 元参 川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口舌生疮。

人参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生地 当归酒洗 芍药炒,各二钱 川芎一钱半

右水煎服。

金沸草散 世医用此发散伤寒伤风,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独未知用之治舌肿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肿满塞,粥药不入,其势危甚,煎此一剂,乘热以纸笼气熏之,遂愈。

前胡 旋覆花各一两 赤芍炒 甘草各一钱 荆芥穗一两半 赤茯苓六钱半 炙半夏五钱

右水煎服。

黄药汤 治舌肿及重舌。

黄药 炙甘草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马牙硝丸 治木舌。

马牙硝研,七钱五分 铅白霜 太阴元精石 寒水石 麝香细研 大黄炒,各半两 枯白矾一钱二分 炙甘草二钱半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含一丸咽津。

牛黄散 治舌肿强。

牛黄研 汉防己各七钱半 犀角屑,二钱五分 生地黄 羚羊角屑 人参 桂心 牛蒡子炒 炙甘草各半两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拘时,连滓温服。

飞矾散 治木舌。

白矾飞 百草霜各等分

右研细末,捻糟茄自然汁调。若口噤,挑开灌之妙。

(上庶下虫)虫散 治前证。

(上庶下虫)虫五枚,炙 盐半两

右研细末,以水二盏,煎十沸去滓,热含吐去,以瘥为度

百草霜散 治舌肿起如猪胞,忽然硬肿,逡巡塞闷杀人。

百草霜不拘多少

右一味,以酢调厚敷舌上下,脱去更傅,须臾即消。若先决去血汁再敷之,尤佳。

乌犀膏 治重舌木舌。

皂荚两条,捶碎,水三升浸一时久,挼汁去滓,入瓦器内熬成膏 焰硝 百草霜研 人参末,各一钱 好酒一合 白霜梅 硼砂各少许,并研入膏中

右拌和令匀,先以粗布蘸水,揩舌冷;次用生姜片擦之;然后用鹅毛点药少许于舌上下,以出尽顽涎为度;却嚼甘草二寸,咽汁吞津。

牛黄散 治重舌。

牛黄研 人参 大黄炒 麝香研 甘草炙,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七钱半 丹砂研 当归切焙,各二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沸汤调下,甚者加一钱。

矾石散 治风寒湿,舌强不能言语。

枯矾 桂心各等分

右为末,每用一钱安舌下。

甘露饮 治口舌生疮,牙宣心热。

枇杷叶 石斛 黄芩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炙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锺,煎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艹舌)蒌根散 治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

(艹舌)蒌根 胡黄连 黄芩各七钱半 白僵蚕炒 白藓皮 大黄銼炒,各半两 牛黄研 滑石研,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不拘时,竹叶汤调服。

甘露丸 治口舌干燥,解壅毒,退风热。

寒水石二斤,烧令赤,摊于地上一宿,以出火毒 铅霜细研 龙齿细研 甘草炙赤,各七钱半 马牙硝三两,细研

右为细末,研匀,以糯米饭和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用新汲水磨化服。

芦荟散 治口舌生疮。

芦荟 青蒿 蟾酥 羊蹄花各半两 麝香研 白矾煅研 牛黄研,各一钱二分 干蜗牛三枚 瓜蒂二十枚 细辛 丁香 丹砂研,各二钱半 马牙硝研,七钱半 熊胆研,一钱

右为细末,研匀,先以头发裹指于温水内蘸揩之,软帛挹却脓水,取少许药末掺疮上。或轻,可即去蟾酥、芦荟。看病大小,以意加减用之。

元参散 治口舌生疮,连齿龂烂痛。

元参 升麻 独活 黄芩 黄蘗 大黄炒 前胡 犀角 麦冬 栀子仁 炙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五分,不拘时温服。

绿云散 治舌上生疮。

铜绿 铅白霜各等分

右同研极细,每用少许掺舌上。

神龟滋阴丸 治足痿舌纵。

龟板炙,四两 知母酒炒 黄蘗炒赤,各二两 锁阳酒洗 枸杞 五味子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右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通天愈风汤 治前证。

桔梗三钱 人参 南星 贝母去心,各一钱 连翘 甘草 防风 葳灵仙 荆芥穗各五分 (艹舌)蒌仁十五粒 白朮一钱半 生姜三片 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入荆沥一呷,姜汁些少,半饥时服,吞下清心导痰丸五十粒,日一服。

清心导痰丸 治前证。

南星姜制 半夏姜制,各二两 天花粉 白附子各一两 黄连炒 郁金各七钱半 川乌盐制,二钱 白僵蚕炒,去丝嘴 天麻 羌活各半两

右为末,姜汁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通天愈风汤吞下。

理阴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形气病气俱不足,寒水乘心,虚阳不敛,舌黑者。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或加肉桂一二钱。

大补元煎 治前证。

人参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山药 杜仲各二钱 熟地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二三钱,泄泻者去之 山萸一钱,畏酸吞酸去之 枸杞二三钱 炙草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补阴益气煎 治舌胎阴虚火盛,表邪未解者。

人参一二三钱 当归身 山药酒炒,各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不用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柴胡一二钱,无表邪者不用 水二锺 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六十

舌门

单方

舌胎白而滑:生姜蘸蜜擦之,或以生姜蜜水洗之。若舌胎黄赤燥濇者,取新青布裹指蘸冷水频频擦之,轻者易脱,重者难脱,必须大下之,津液还而胎自退矣。【《入门》】

舌上生疮,或白胎干濇如雪,语话不真:薄荷自然汁与白蜜等分,调匀敷之,良。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后敷药。【《三因》】

又方:生姜蜜水揩洗,后用朱砂、雄黄、硼砂、脑麝各少许为末敷,亦良。 【《得效》】

补舌断方:治大人小儿偶含刀在口,割断舌头,已垂落而未断。用鸡子白软皮袋了舌头,用破血丹蜜调涂舌根断处,却以蜜调蜡,稀稠得所,敷在鸡子皮上,盖惟软能透药性故也。常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去鸡子皮,只用蜜蜡勤敷,七日痊安。【《医林》】

自行被跌仆穿断舌心,血出不止:以鹅翎蘸米酢频刷断处,其血即止。仍用蒲黄、杏仁、硼砂少许为末,蜜调成膏噙化而安。【《入门》】

舌头被人咬去:取诸疮门治下疳疮药,先以乳香、没药煎水噙口中,止痛后,抹上药,即长全有效。下疳疮药,即黑铅、水银、寒水石、轻粉、硼砂五味方也。【《回春》】

舌肿胀出口:蓖麻子取油,蘸纸捻烧烟熏之。 【《纲目》】

重舌:取马牙硝为末,敷舌下,日三。 【《本草》,下同】

重舌及舌生疮:蒲黄微炒,掺之即瘥。

舌肿大满口:真蒲黄频掺舌上,且呷黄连汤泻心火,即瘥。 【《正传》】

舌塞语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酢汤下。 【《救急》】

口舌生疮:用黄蘗含之,良。

舌肿满口不得语:盐一升,(上庶下虫)虫三十枚,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千金》】

舌肿胀出口:硼砂为末,生姜片蘸药,揩肿处,即退。 【《纲目》】

舌头生疮:黄蘗、干姜等分,亦良。

口舌疮烂: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 【《肘后》】

重舌肿胀:取铁锈锁烧红,打下锈研末,水调一钱,噙咽。 【《生生编》】

重舌木舌:僵蚕为末吹之,吐痰甚妙。

又方:僵蚕一钱,黄连蜜炒二钱为末,掺之涎出为愈。 【《陆氏积德》】

木舌肿胀:川乌尖、巴豆细研,酢调涂刷。 【《集简》】

重舌木舌,胀大塞口:半夏酢煎,含漱之。

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过再泡片时,乘热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热漱含吐之。

重舌涎出,水浆不入:太阴元精石二两,牛黄、朱砂、龙脑各一分为末,以针刺舌上去血,盐汤漱口,掺末,咽津,神效。【《圣惠》,下同】

悬痈舌肿咽,生瘜肉:羊蹄草煮汁,热含冷吐之。

木舌肿强:糖酢时时含漱。 【《普济》】

伤寒舌出过寸者:梅花片脑半分为细末,掺之,随手即愈。 【《夷坚志》】

重舌鹅口:赤小豆末酢和涂之。 【《普济》】

口舌生疮,胸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 【《圣惠》】

口舌生疮:(石卜)硝含之,良。 【《千金》】

口舌生疮,下虚上壅:用白矾泡汤濯足。

又方:白矾末,黄丹水飞,朱砂等分,研,擦之。

重舌木舌:皂矾二钱,铁上烧红研,掺之。 【《积德堂方》】

舌肿塞口,不治则能杀人,用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 【《圣济总录》】

重舌鹅口:白芨末乳汁调,涂足心。 【《圣惠》】

口舌生疮:用黄连浸酒,时呷之。 【《肘后》】

口舌生疮:升麻一两,黄连三分为末,绵裹含咽。 【《本事》】

飞丝入口,致舌间生泡:取苏叶细嚼,白汤送下立效。 【丹溪】

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圣济总录》】

舌卒肿大,如猪脬状,满口,不治杀人,取釜下墨和酒涂之。 【《千金》】

舌缩口噤:以生艾捣敷之,干艾浸湿亦可。 【《圣济总录》】

舌硬出血不止:取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 【《普济》】

舌硬出血:木贼煎汤,漱之即止。 【《圣惠》】

口舌生疮:胆矾半两,入银锅内火煅赤,出毒一夜,细研,每以少许敷之,吐去酸涎水二三次,瘥。【《胜金方》】

木舌塞胀,不治杀人:用蛇胆一枚,焙干为末,敷舌上,有涎吐去。

重舌肿痛:蜂房炙,研,酒和敷之,日三四次。

舌上肿硬出血:海螵蛸、蒲黄各等分,研细末,井华水调敷。

重舌:用皂角刺、煅(石卜)硝少许,研匀,先以手蘸水擦口内,并舌上下,将药掺之,涎出自消。

又方:五灵脂一两,去砂石研末,米酢一大碗煎,逐旋噙漱口。

又方:用皂角要不蛀者四五梃,去皮弦,炙令干,荆芥穗少许,研细末,以米酢调涂肿处。

又方:蛇蜕烧灰,研极细,少许敷之。

重舌出涎:特牛乳饮之。

舌肿出血如泉:鰞鲗骨、蒲黄各等分,炒,为细末,每用涂之。 【《简易》】

舌上生疮:羊胫骨中髓和胡粉涂之,妙。 【《圣惠》】

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一名地蜱虫也。 【鲍氏】

木舌肿满,不治杀人: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 【《圣惠》】

舌肿大塞口,不通饮食:经验方用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其肿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即愈。【《正传》】

舌肿满口,诸药不效:以梅花冰片,研为细末,敷之即消。 【《医统》】

舌肿胀出口:外用硼砂为末,生姜片蘸药,揩肿处即退。 【《纲目》】

口舌生疮,烂久不瘥:用蔷薇根浓煎汁,稍稍含漱,温含冷吐,即效。冬取根,夏取茎叶用。【《本草》】

针灸

《素问》曰: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灵枢》曰:热病不可刺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甲乙经》曰:舌下肿难言,舌纵喎戾不端,通谷主之。

舌缓涎下烦闷,取足少阴。

重舌,刺舌柱以(金非)针。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舌纵涎下烦闷,阴交主之。

《千金方》曰:廉泉、然谷主舌下肿难言。

阴谷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

风府主舌缓喑不能言,舌急语难。

扶突、大锺、窍阴主舌本出血。

鱼际主舌上黄,身热。

尺泽主舌干胁痛。

关冲主舌卷,口干,心烦闷。

中冲主舌本痛。

天突主侠舌缝脉青。

复溜主舌卷不能言。

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急以指刮破舌两边,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决两边破之,以疮膏敷之。

又方: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数升,则烧铁篦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

《济生方》曰:舌急取痖门,舌缓取风府。

《三因方》曰:凡舌肿舌下必有禁虫,状如蝼蛄、卧蚕,有头有尾,头少白。可烧铁烙烙头上,即消。

《东垣十书》曰: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治舌下肿难言,纵涎出,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刺疟论云: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禁论云:刺舌下脉太过,血不止为喑。刺节真邪论云:取廉泉穴血变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针。或问取廉泉穴二说不同,一说取颔下结喉上,一说取舌下两脉,何者为当?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两脉,是取舌梢也,舌标也,此法悞也。当取颔下者为当,此舌根也。况足阳明之脉,根于厉兑,结于廉泉。颔下,乃足阳明之所行也。若取舌下两脉,非足阳明经也。戊与癸合,廉泉,足少阴也,治涎下。解云:胃中热上溢,廉泉开,故涎下,当出血泻胃中热。又知非舌下两脉也,颔下结喉上者为准矣。胀论曰:廉泉、玉液者,津液之道路也。按《针经》云:少阳结于廉泉。今曰阳明者,悞也。

《得效方》曰:舌肿如猪胞,以针刺舌下两旁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脉,血不止则死。若悞刺,以铜箸火烧烙之,或酢调百草霜涂之,须臾自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

《医学纲目》曰:治重舌、木舌、紫舌等疾,肿胀疼痛,硬强不语,又兼舌根并两齿合经尽处作肿,瘀肉涂塞,口噤难开,俱用此法刺之。用粗绵针扎在箸头上,在患处点刺出血。红紫毒轻,紫黑毒重。患甚者数十点皆可,血尽,温汤漱之。甚者金锁匙,轻者冰硼散,搽患上,流去热涎。内服凉膈散、清凉饮,俱可选用。

舌肿难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棱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谷、风府。

舌卷:取液门、二间。

舌纵涎下:取阴谷。

舌下肿难言,口疮舌纵涎出,及舌根急缩:廉泉三分,得气即泻,灸三壮

舌肿:廉泉三分灸之,金津、玉液,各用三棱针出血;又取天突、少商。

又法:取廉泉、然谷、风府、天突、关元。

针灸舌卷,独取手少阳络与筋。经云:邪客手少阳之络,饮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又云:手阳明之筋,其病支痛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腧,是也。

《万病回春》曰:凡舌肿胀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舌下廉泉穴,禁针。

导引

《得效方》:重舌擦法,重舌急证,用指去爪,先于舌下筋上,擦至根,渐深深擦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项后燕窠小坑中筋,自上赶下,至小屈,深深擦入,亦三次。小儿若饮乳胜前,则病去矣。

《保生秘要》曰:舌下重舌,先于患处推散肾水,升至舌下洗之,推开肺经,呵而吸之。

医案

《儒门事亲》曰:南邻朱老翁年六十余岁。身热数日不已,舌根肿起,和舌尖亦肿,肿至满口,比元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针刺其舌两旁下廉泉穴,病势转凶,将至颠巇。戴人曰:血实者,宜决之以(金非)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而血少痛减肿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则愈。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燔针艾火,是何义也?

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用(金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本事方》曰:一士人夜归,其妻熟寝,士人撼之,妻问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惊视之,舌肿已满口,不能出声。急访医,得一叟负囊而至,用药掺之,比晓复旧。问之,乃蒲黄一物。

《薛己医案》曰:一妇人善怒,舌本强,手臂淋。余曰:舌本属脾土,肝木克之故耳。治以六君子加柴胡、芍药而愈。

先兄口舌糜烂,痰涎上壅,饮食如常,遇大风欲仆地,用补中益气汤及八味丸即愈。间药数日仍作,每劳苦则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顷间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服前二药,诸证方痊。

弘治辛酉,金台姜梦辉患伤寒,舌见全黑,手足厥冷,吃逆不止。众医犹作火治,几致危殆。判院吴仁斋用附子理中汤而愈。夫医之为道,有是病必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余在留都时,地官主事郑汝东妹婿患伤寒,舌见全黑,院内医士曾禧曰:当用附子理中汤,人咸惊骇而止。及其困甚治棺,曾与其邻复往视之,谓用前药犹有生意。其家既待以死, 弃而从之,数剂而愈。大抵舌黑之证,有火极似水者,即杜学士所谓薪为黑炭之意也,宜凉膈散之类,以泻其阳。有水来克火者,即曾医士所疗者是也,宜理中汤以消阴翳。又须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坚不退者不可治。

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饮冷,舌作痛,小便频数,舌裂痰盛,此肾水枯涸,阴火无制,名下消,用加减八味丸而愈。若寸脉洪数有力,多饮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疮,大渴引饮者,名上消,是心移热于肺,用白虎汤加人参治之。若关脉洪数有力,喜饮冷,小便黄,大便鞕而自汗者,名中消,调胃承气汤下之。

学士吴北川过饮,舌本强,言语不清,痰气涌盛,肢体不遂。余作脾经湿痰治之而愈。

秋官郑君过饮,舌本强肿,言语不清。此脾虚湿热,用补中益气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而愈。

一膏粱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毒之药,舌肿势急。余刺舌尖及两旁出紫血杯许,肿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黄汤一剂,翌早复肿胀;仍刺出紫血杯许,亦消一二;仍服前汤,良久舌大肿;又刺出黑血二杯许,肿渐消。忽寒热作呕,头痛作运,脉浮洪而数,此邪虽去而真气愈伤,与补中益气,倍用参、芪、归、朮,四剂而安,又数剂而愈。

一妇人善怒,舌肿烦热。用降火化痰等药,前证益甚,两胁作胀,服流气饮,肚腹亦胀,经行不止。此肝虚不能藏血,脾虚不能统血。用加味归脾加麦门、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证,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栀。血虚者,用八珍加参、朮、柴胡、山栀、丹皮,虚甚须加炮姜。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此大肠血虚风热,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而愈。

一妇人冬患脑疽,肿痛热渴,脉洪数实,余用清凉消毒散溃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肿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计其数,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服达命丹七粒,出臭汗,疮热益甚,便闭二日,与大黄、芩、连各三钱,升麻、白芷、山栀、薄荷、连翘各二钱,生甘草一钱,水煎三五沸服,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体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齿缝出臭血,诸毒乃消;更与犀角地黄汤而愈。

工部徐检斋口舌生疮,喜冷饮食,或咽喉作痛,大便秘结,此实热也,用清凉饮治之而愈。

仲侍御多思虑,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药,发热便血,盗汗口干,肢体日瘦,此脾气亏损血虚之热,用加味归脾汤而愈。

《医学入门》曰:一妇人因产子,舌出不能收,以朱砂敷其舌,周真见之,令作产子状,以两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堕地作声,声闻而舌收矣。

《古今医统》曰:王况治一大贾,因失惊伸舌出,遂不能收,经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国医不能疗。其家榜于市曰:有能治者酬千金。况医名未着,学且未精,因检《针经》,有针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针舌之底,抽针出,舌遂伸缩如平时。

《医方考》曰:有人舌肿,舒出口外,无敢医者。一村人云,偶有此药,归而取至,乃二纸捻,以灯烧之,取烟熏舌,随即消缩。众问其方,村人曰:吾家旧有一牛,亦舌肿胀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验。

《景岳全书》曰:余在燕都,尝治一王生,患阴虚伤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热便结,大渴喜冷,而脉则无力,神则昏沉。群医谓阳证阴脉,必死无疑。余察其形气未脱,遂以甘温壮水等药大剂进之,以救其本,仍间用凉水以滋其标。盖水为天一之精,凉能解热,甘可助阴,非若苦寒伤气者之比,故于津液干燥,阴虚便结,而热渴火盛之证,亦所不忌。由是水药并进,前后凡用人参、熟地辈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数两,冷水亦一二斗,然后诸证渐退,饮食渐进,神气俱复矣。但察其舌,黑则分毫不减。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数日,舌上脱一黑壳,而内则新肉灿然,始知其肤腠焦枯,死而复活。使非大为滋补,安望再生?此一证特举其甚者纪之。此外,凡舌黑用补,而得以保全者,不可枚举。所以凡诊伤寒者,当以舌色辨表里寒热。若以之辨虚实,则不能无误。盖实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虚亦能黑,以水亏而枯也。若以舌黄、舌黑,悉认为实热,则阴虚证万无一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