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儿科要略>第三节 身体肿胀

《儿科要略》第三节 身体肿胀·

甲、概况 小儿肿胀,其原因与成人相同,而得之则较成人为易。以肿胀之病源在于脾,而小儿则脾弱易于受病 也。考肿胀一症,肿与胀有别,肿浮满于外,胀则急胀于里。肿有虚实,胀亦有虚实,肿之急而按之满,大 便结而小便赤者实也;肿之宽而按之陷,大便溏而小便清者虚也。胀之坚而按之实,大便秘而身体热者实 也;胀之宽而按之缓,大便溏而身不热者虚也。然肿胀无论虚实, 要莫不起源于脾而关涉于肺肾。盖脾主运化精微,肺主气行治节,肾主分利行水,三者失职,则水壅而不流, 气滞而不调,于是肿胀成矣。肠胃有滞,脾气壅塞而不能运,脾不能上输于肺,则肺亦不能下注于肾, 水行横决而四泛,是肿之实者;肠胃薄弱,脾气衰败而不能运,或肺之治节有亏,或肾之行水无权,水道 淤阻而四泛,是肿之虚者。脾积气滞而不运,是胀之实者;脾衰气虚而不运,是胀之虚者。亦有虚实参半者, 更宜详辨。总之,肿胀之来,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其来速者去亦速,多属于实;或情志之病,或劳伤日 积,其来渐者去不易,多属于虚。凡肿,或肿于全身,或肿在头面,或肿在两脚;凡胀,多胀于胸腹。大 率实证皆为易治,虚证皆为难疗也。

乙、治法 凡目胞上下微突如新卧起之状者,为肿病之先兆。肿之来势捷而成于数日之间者,多属实属水,轻者四 肢面目作肿,重者全身肿大,甚至阴囊阴茎亦肿大而呈晶亮之状。通治宜新五皮饮以消其水,甚则甘遂商陆之类,亦可量证酌加。若小便不利,肿势不减者,宜新五皮饮加赤小豆猪苓泽泻木通之属;其由咳嗽 不爽,肺气不宣,以致小便不利者宜酌加麻黄以开之。大凡肿在腰上者宜发汗,所谓开鬼门,肿在腰下者宜 利小便,所谓洁净府。然二者之中,究以利小便为要,盖水湿之邪,不利小便,终非其治也。若利小便而犹不 愈,必脾虚而水易留聚,其流虽通,其源未浚,必用健脾之剂如白术苍术、于术、山药之类,如能 有效。水肿之半虚半实者,宜五苓散或理中汤减干姜白术、桑皮以治之。肿之来势缓而成于日积月累者, 多属虚属气,然偶有夹水,非由肾之不利,实由脾肺皆虚。治宜实脾饮或复元丹。胀之实者胸腹满,通治宜藿香正气丸;胀之虚者外观虽急而中空,通治宜调中健脾丸。若病进则渐成臌胀,为难治之证矣 (参看第三章第六节)。

附方

(一)新五皮饮(自制) 治一切身肿。

黄 皮大腹皮冬瓜茯苓皮 桑白皮(各等分)

清水煎服。头面肿加麻黄;脚肿去大腹皮槟榔赤小豆牛膝;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一身俱肿, 腹膨晶亮加白术猪苓泽泻甘遂;呕水泛恶加生姜皮

(二)五苓散 见第三章第五节。

(三)理中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四)实脾饮 治身重懒食,肢体浮肿,口中不渴,二便不实者。

浓朴白术木瓜附子木香草果干姜茯苓大腹皮生姜(五)复元丹 治脾胃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痛,两目下肿。附子木香茴香川椒 浓朴独活白术橘红、吴萸肉桂泽泻(六)藿香正气丸 见第七章第四节。

(七)调中健脾丸 治臌胀,单腹胀。人参苍术黄 吴萸茯苓白术沉香陈皮半夏香附楂肉 苡米黄连白芍苏子泽泻豆蔻莱菔五加皮全栝蒌 川椒 碱荷叶大腹皮煎汤,打黄米粉糊丸。

(八)地骷髅治噤口痢疾,伤力黄肿,及肿胀膨胀,不可消导者。莱菔之老于地内者,瘦而无肉,老而多筋,如骷髅然,掘出煎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