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丹溪手镜>呕吐哕(十)

《丹溪手镜》呕吐哕(十)·

脉数故吐(汗令阳微,鬲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 ,胃中虚冷,故使吐也。)

关上脉数,故吐。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则呕故也。)

脉紧而滑者,吐之。关上浮大,风在胃中,食欲呕。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

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则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

寸口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则胸中冷。

脉小弱而涩者胃反(血不足也)。

寸口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脉大而弱,噎鬲(气不足也)。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关上紧而滑者,蛔动。

盖呕吐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亦有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

哕(吃逆也),因胃中虚,鬲上热,亦有痰水满塞而哕者,必心下坚痞眩悸。

李论 三者皆因脾胃虚弱,客气寒之,加之饮食所伤,治宜二陈汤加丁香藿香、姜汁主之。

痰饮必下之导之。

火者,二陈汤加芩连降之。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脉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治宜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食,从于积。脉浮而匿,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宜毒药行积,木香槟榔去其气。

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

治方

安胃散 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茱萸 草豆蔻人参苍术(各一两)甘草(炙) 黄 (二钱) 川归(一钱半)升麻(七分)柴胡丁香陈皮(五分)黄柏(五分)

呕吐痰涎痰饮为患,加二陈汤。

二陈汤加黄连栀子(炒)、姜汁、香附治痰呕吐。虚加苍术桔梗汤 治上焦热气所冲。半夏面(二两)陈皮茯苓枳壳(炒) 浓朴(制各一两)白术桔梗(一两五钱)

上煎调槟榔木香末一钱。

荆黄汤 治前证甚者。荆芥穗(一两)人参(五钱)甘草(炙)大黄(三钱)

上调下槟榔木香末二钱,大府燥结加承气。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柴胡(二两)黄芩(七钱半)半夏甘草(一两半)人参(五分)青黛(二钱半)

姜汁炊饼丸。

紫沉丸 治中焦积气相假,故吐而哕。半夏曲 代赭石乌梅宿砂(各三钱)杏仁(去壳皮)沉香(一钱)木香(一钱)槟榔(二钱)丁香(二钱)陈皮(五钱) 术(一钱)白豆蔻(五分)巴豆霜(五分另入)

醋糊丸米大,姜汤下五十丸。木香白术散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击强,宜和之。木香(一钱)白术(五钱)半夏曲(一两)槟榔(二钱)茯苓(五钱)甘草(四钱)

上浓煎,芍药姜汤下,无积者宜之。附子丸 治下焦吐,大便不通。附子(炮五钱)巴豆霜(一钱) 砂(五分另研)

上黄蜡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