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丹溪手镜>下利(二十五)

《丹溪手镜》下利(二十五)·

下利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

寸脉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数者自止。迟而滑者实也,可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

脉迟或肠鸣,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温。由风湿热也,轻则飧泄,重则下利脓血。

在表者,发之。表者,身热也。柴胡去参主之。

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积也。在上者,涌之,或痰气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

后重则宜下之,乃热物薮也,脉洪者是。又气不通,宜加槟榔木香

腹痛则宜和胃气,以川归、浓朴、桂、芍药、茯苓和之。

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大柴胡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身冷自汗,下无声,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沉微,呕吐,虽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浆水散温之。

溏为利,宜温之(结粪也),风邪内缩宜汗之。有厥阴动利不止,脉沉细,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黄芩芍药汤 治泻利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甘草(五钱)

痛甚加桂少许;下利脓血加归连五钱;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前证重者,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黄连当归汤 治下血腹不痛,谓之湿毒;痛热毒也。

连归(半两) 热毒加大黄(一两) 芍药(二钱半) 腹痛加桂。白术芍药汤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是大势来,宜宣和也。白术芍药甘草腹痛甚加黄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痒与下血加苍术地榆;心下痞加枳实

凡痢疾腹痛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加朴;渴加茯苓。冬月减芍药一半,夏月加芩。见脓血在大便前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脓血在大便后者,制芩、归稍;脓血相杂下者,制大黄。腹不痛,白芍药半之。

身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诃子散 治虚滑久不已。木香黄连甘草诃子皮 术芍汤下。桃花汤 治冷利腹痛,下鱼脑白。赤石脂( )干姜(炮) 饼丸饮下。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自汗。半夏(一两)附子(炮)干姜(五钱) 良姜(三钱) 桂(三钱)甘草为末,浆水煎,和滓服。

小续命汤 治风邪内缩。方见前。椿皮丸 治酒积利、久利湿也。黄连茱萸粟壳丸 止利。

柴胡去参汤 治身热挟外感者。

保和丸 治食积利。乳香没药桃仁活石丸 治瘀血利,木香槟榔汤下。茯苓汤 治伤冷冻饮料水变成白利,腹痛减食。茯苓猪苓泽泻(一钱) 川归 桂(五分)苍术(五分)甘草芍药(二钱)升麻柴胡黄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汤 治肠 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阳明热毒也。

生地 熟地(五分)甘草(生五分炙五分) 芍药(一钱半) 黄 (一钱)升麻(一钱)牡丹皮(五分)苍术秦艽当归陈皮(三钱) 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谓之湿毒下血,加羌活独活防风葛根槐花(各三钱)益智和中汤 治前证腹痛皮恶寒,脉俱弦,按之无力,关甚紧弦,内寒明矣。升麻芍药(钱半) 川归 黄甘草(一钱)葛根柴胡牡丹皮肉桂半夏干姜益智(一钱五分)

噤口利 谓下利而呕、不纳食,是谓噤口,痢止口不纳,食下便又不利。人参姜汁煮焙干,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

缩砂蜜调抹口上,呕不纳食谓之噤口。

人参黄连浓煎细呷之。

凡利下外有滞下、疳利、劳瘵利、湿食疮利。

血利则有瘀血、血枯、肺痿、风。

不治证

脉浮大者死,及数者死。

身热脉数者死。

肠 下白沫,脉浮者死。如屋漏色者死。尘腐色者死。如鱼脑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血热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