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临证指南医案>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

徐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羚羊角连翘香豆豉 广皮白半夏曲 黑山栀

某 痰火风在上。舌干头眩。天麻钩藤菊花橘红半夏茯苓山栀 花粉

某 酒客中虚。痰晕。二陈加术白蒺藜钩藤天麻

江(五十)脉弦动。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内风挟痰)

天麻蒺藜桂枝半夏橘红茯苓苡仁 炙草

又 头额闷胀。痰多作眩。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吴(四五)诊脉芤弱。痰多眩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九蒸白术炒杞子 白蒺藜茯苓菊花

周 内风挟痰眩晕。吐出清水。半夏茯苓广皮天麻钩藤菊花张 肝风内沸。劫烁津液。头晕。喉舌干涸。(肝风)

大生地天冬麦冬萸肉阿胶白芍陈 肝风动逆不熄。头晕。

九制首乌(四两)甘菊炭(一两) 杞子(二两)桑椹子(二两)黑芝麻(二两) 巨胜子(一两半)牛膝(一两半)茯神(二两)青果汁法丸。

洪(四十)内风逆。头晕。

经霜桑叶(一钱) 炒黄甘菊花炭(一钱) 生左牡蛎(三钱) 黑 豆皮(三钱)徽州黑芝麻(二钱)茯神(一钱半)

某 两寸脉浮大。气火上升。头眩。甚则欲呕吐。厥阴上干。久则阳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伤。

先当镇肝阳。

制首乌 豆皮 炒杞子柏子仁紫石英茯神天冬南枣

某 操持惊恐。相火肝风上窜。目跳头晕。阴弱欲遗。脉左弦劲。右小平。

生地白芍丹皮钩藤天麻蒺藜菊花橘红王(六三)辛甘寒。眩晕已缓。此络脉中热。阳气变现。内风上冒。是根本虚在下。热化内风在上。上实下虚。先清标恙。(络热)羚羊角元参心 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又 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贝花粉。

某(二四)晕厥。烦劳即发。此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斯发矣。据述幼年即然。药饵恐难杜绝。(阴虚阳升)

熟地(四两)龟版(三两)牡蛎(三两)天冬(一两半) 萸肉(二两) 五味(一两)茯神(二两)牛膝(一两半)远志(七钱) 灵磁石(一两)

田(二七)烦劳。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眩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淡菜龟版阿胶熟地 萸肉茯苓川斛 建莲山药浆丸。

严(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营血虚)

炒杞子柏子仁三角胡麻 川斛 生左牡蛎桑叶李(七三)高年颇得纳谷安寝。春夏以来。头晕。跗肿。不能健步。此上实下虚。肾气衰。不主摄纳。肝风动。清窍渐蒙。大凡肾宜温。肝宜凉。温纳佐凉。乃复方之剂。(下虚)

附都气加车前天冬建莲丸。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元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症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华岫云)

徐评 眩晕清火养肝。固为正治。但阳气上升。至于身体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金石镇坠之品。此则先生所未及知也。忆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先生见之。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犹见古风。所谓药味杂。即指金石品也。因附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