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斜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风牵斜。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风牵斜。详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马骝卵之别名,详该条。
是跖的异体字。参见跖、跖跛条。
【介绍】:见陈沂条。
病证名。指患疟后,面黄、肤黄而目不黄的病证。《证治要诀》卷十:“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功散加黄芪、扁豆各半钱。诸痛后黄者亦宜。”本证可见于疟疾后贫血。参见疟黄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钻、游走血脾痈。指生于背胁之疽。多因积愤郁火而发。初起漫肿无头,皮色如常,先发一处,后邻近增至二、三处,溃后多互相串通,渐溃透红色,疼痛牵引背之两侧。治宜顺气清热
病名。见清抄本《外科或问》(著人未详)。即瘰疬。详该条。
①刺法名。指针刺时以拇指指甲切压穴位,以使局部气血宣散然后下针的方法。《针经指南》:“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针灸问对·十四法》:“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
小儿推拿方法。《保赤推拿法》:“揉大指甲法,大指甲为外脾,揉之,补虚止泻。”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针刺操作过程应用的十二种手法。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其中除指持、口温、指留、指拔四法外,其余均见于十四法中。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