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之一。治疗肝肾虚寒引起的小腹疼痛,疝气等。常用当归、肉桂、小茴香、沉香、吴茱萸等,如暖肝煎(见《景岳全书》)。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人。因鉴于唐·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文字深奥,于1056~1063年(嘉祐年间)加以补注,凡经文隐奥者均加绘图说明,撰《难经补注》五卷。
即火盛刑金,详该条。
见《说文》。即冬葵叶,详该条。
【生卒】:约1883~?【介绍】:清医家。字子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业儒,后因父亲及兄弟均为庸医所误,自患湿症为医投凉剂几乎不救,乃发愤攻医。三年后,以阐释医经为念,集晋唐以来旧注,并折衷后世医
【介绍】:见雷丰条。
病名。系指患牙疳而上下唇破,鼻穿并牙齿落者。《幼幼集成》卷4:“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
病名。《经效产宝》:“产后瘀血,与气相搏,名曰瘕。谓其痛而无定处,此因夙有风冷而成,轻则否涩,重则不通。”《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前症(指产后血瘕)乃寒邪乘客,气血壅结,此因气病而血病也。常补养
书名。4卷。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综合《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所写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作者根据《内经》原文参考各家注释予以阐述。现有
舌中央黄苔,从舌根至舌尖见一条黑苔。乃心、肺、脾、胃、肾、大肠、小肠均热极之候,若两感伤寒见此舌,为邪已入阴,治法与实热证同。可用苦寒清热、通里攻下(见《辨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