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又称胃泻。出《难经·五十七难》。《儒门事亲》:“胃泄者,饮食不化,完谷出,色黄。风乘胃也,宜辛剂之类。”《宣明论方·濡泄证》:“胃泄如随气而下利,豆蔻散主之。”如因肠胃积滞未去,可用通下。《素问
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水瑕深翳,黑水(指黑睛)内横深瑕盘,青色沉沉入,痛楚无时,此五脏俱受热。”即冰瑕翳深外障。详该条。
病名。疟疾的一种。因发作无一定时间,故名。《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当其时,阴阳相并,随其所胜,故生寒热,故动作皆有早晏者。若腑脏受邪
详瘴条。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针眼之俗称。详该条。
①见《广西中药志》。为山海螺之别名。②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土党参之别名。各详该条。
出《饮膳正要》。偏指食物之害,包括食物不洁、有毒、腐败变质等,都在禁食之列。
痿证之一。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痠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治宜滋
出《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循行经过下肢的六条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指病邪侵袭。《素问遗篇·刺法论》:“真气不正,故有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