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即清脾汤第一方,见清脾汤条。
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承浆穴。②经穴别名。《千金翼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沟,见该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是对《九针十二原》篇所讨论的有关运用小针(微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故名。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脊强反张,灸……督脊上当中。以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即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艾炷灸3~5壮;或艾条
【介绍】:明代医家。江西庐陵人。以医术在当地闻名,曾旅游并行医于江浙、广东、河南、山西等地,但泥于唯心主义的太素脉。著有《体仁汇编》及有关太素脉的医书。
病名。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能近怯远症。详该条。
①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②五邪之一。某脏因子病及母而发病,即从子脏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病证名。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泻。《伤寒捷诀·肠垢鹜溏》:“协寒利者,曰鹜溏,脐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参见寒泻、寒泄、鹜溏条。
指产儿脐带绕颈。《张氏医通》卷十:“儿出胞转身时,偶然脐肠盘于项上,牵系不能即下者,俗名背包生。亦宜推入,轻轻拨去,然后用力。”详碍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