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酒齇鼻

酒齇鼻

病名。出《魏书·王慧龙传》。古名鼻赤,《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又名鼻齇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甚者可延及鼻翼,鼻部油腻,疹起如黍,色赤肿痛,破后出粉白汁,日久皆成白屑。重则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疣。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内服凉血四物汤枇杷清肺饮。形成鼻赘时内服通窍活血汤或用手术切割。早期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搽。亦可用七星针轻刺患处,日一次。

猜你喜欢

  • 阳明三急下

    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

  • 胎赤

    见《证治准绳·幼科》初生儿头面肢体皮肤发赤,多因胎中感受热毒所致。治宜清热和血用清热解毒汤。如小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 心虫

    即蛔虫,详该条。

  • 热渴

    病证名。因实热而口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气血盛者,则脏腑生热,热则脏燥,故令渴。”治宜清热保津。用白虎汤。

  • 伤寒夹惊

    病证名。小儿因惊又感寒邪,或因伤寒郁久化热,热极风生而邪乘于心,发为搐搦者。其症多兼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治宜解表清热。用羌活汤(《张氏医通》:羌活、防风、荆芥、紫苏、川芎、赤芍、枳壳、山楂

  • 支沟

    经穴名。代号sJ6。出《灵枢·本输》。别名飞虎。属手少阳三焦经。经(火)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两骨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

  • 倪枝维

    【介绍】:清代医家。字佩玉,号凤宾。浦江(今属浙江)人。长于产科,于1728年撰有《产宝》一书,重点论述产后病证,为清以后流行较广的妇产科专书之一。

  • 蛇咬草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 血溢

    即出血。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鼽衄。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

  • 约纹

    指人体关节部位皱纹。《针灸甲乙经》: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