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软下疳

软下疳

性传播疾病之一。多由交媾不洁,传染而得,或感受湿热之毒,侵蚀皮肤粘膜而成。男性好发于包皮内外、包皮系带、冠状沟、阴茎体与龟头等处。女性多发于阴道口、阴唇系带、前庭和阴蒂等处。初起为炎性小丘疹,周围绕以鲜红斑,继则变为脓疱。破后形成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参差不齐,自觉疼痛,表面有脓液,易出血,溃疡基地较之硬下疳软。女性很少有痛感,尿液经过溃疡时有烧灼感。由于自身接种,皮损周围可出现二至五个成簇的卫星溃疡。常合并腹股沟淋巴结炎、包茎和嵌顿包茎等。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内服土茯苓汤(土茯苓忍冬藤板蓝根威灵仙山豆根草河车、白藓皮、甘草)或黄连解毒汤。外用鹅黄散(详沿肛痔条)或下疳散。

猜你喜欢

  • 李譔

    【介绍】:三国蜀官吏。字钦仲。梓潼涪(今四川梓潼)人。曾为仆射中散大夫,通五经诸子,博学,笃好医方。

  • 新生儿腹痛

    病证名。出《幼幼新书》卷二十八·伤泻第四。新生儿藏府怯弱,内受风冷,藏冷夜啼,胎寒腹痛。宜医局开胃丸(木香、蓬莪术、白术、人参、麝、芍药),乳前服。

  • 枕矼(gōng)法

    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原用于腰椎骨错位陷入的整复。令患者俯卧于宽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及两腿以带缚固定,然后将明显凸起之骨节,用手或木杠轻轻滚按,使其平正复原。今少用。

  • 诊家直诀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2卷。清·周学海撰。本书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八字真言(位、数、形、势、微、甚、兼、

  • 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

  • 石关

    经穴名。代号:KI18。出《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作右关。别名石阙。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2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

  • 痰积脘痛

    证名。指痰阻气滞所致的胃脘痛。《类证治裁·胃脘痛》:“痰积脘痛必呕恶。”《张氏医通》卷五:“痰积作痛,脉滑而实,恶心烦满,时吐酸水。此因气滞碍其道路,不得运行而作痛。清中汤加香附、苍术、南星、滑石、木

  • 足心发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七十一。即涌泉疽。见该条。

  • 侧棱

    即横产。清·员从云《产科一得》:“手先出者,名曰侧棱。”

  • 初生无皮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生下无皮,除由早产发育未全所致者外,在旧时多由父母素患梅毒遗传而来。临床表现多为上半身或下半身赤烂,甚至色带紫黑,尤以鼻沟、肛门、阴囊等处更为明显。由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