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中药志》。为大飞扬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明·李中梓撰,清·尤乘增辑。2卷。刊于1667年。全书分列中风、虚劳、噎膈等十二种病证,各证摘录历代医书,分析病机、病因、症状、治法及处方。有论有方,以论为主。本书收入《士材三书》中。
证名。指肝脏气机不和,出现上逆或横逆等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则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又卷三:“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
见《四川中药志》。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五种淋症。①指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七。②指冷淋、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③指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见《医部全录·淋》。④《医学纲目
①《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人参、茯苓(去皮)、天南星、薄荷各半两,寒水石、白矾、半夏、姜屑各一两,蛤粉二两,藿香二钱半。为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或温水送下,日三次。功能化痰坠涎,止
药物学著作。明·滕弘辑于15世纪末。10卷。此书分草、木、果、谷、菜、玉石、人、兽、禽、虫鱼十部,载药958味,分述诸药性味、功效及采集,内容多辑自《证类本草》及金元诸家本草。现有1617年刻本。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晨晕、晨运。指眩晕常发生在清晨者。多因阳虚及痰浊固结所致。详阳虚眩晕、湿痰眩晕等条。
病证名。指阳气虚衰而致的发热。见《丹溪心法·发热》。《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
《灵枢经》篇名。本文强调针刺之道,须明脏腑、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故名。内容叙述人体气血终而复始的周转循环,是以十二经脉为系统,并论述从寸口脉测候五脏之阴,从人迎脉测候六腑之阳的诊断方法。最后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