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调小儿脾胃

调小儿脾胃

伤积治法。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消化,留而成滞成积。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大凡肚胀,或硬,或热,皆由内实,法当疏利。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消导,如枳术丸。《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胃虚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剂,胃实用北桔梗枳壳柴胡大黄等剂。若夫胃中停寒,则干姜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贵在酌量,但以小小分剂与之,夫是为之平胃。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盖火能生土,当以心药入于脾胃药之中,庶几两得。”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机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因此,乳食积滞后期,又当以补虚为要点,兼或辅以消导行气,以期脾胃调和而臻康复。

猜你喜欢

  • 焰消

    见《土宿本草》。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 潘楫

    【生卒】:1591~1664【介绍】:明末医生。字硕甫,号邓林。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拜当地名医王绍隆为师,学习诊脉和制药技术。在市镇中卖药,门徒很多,从所用的器皿上,便可以辨知是潘门弟子。他曾增注王

  • 本事方

    见普济本事方条。

  • 似喘

    证名。即虚喘。指呼吸气短,如不能续的症候。多由真元受伤,脏气虚衰,肾不纳气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似喘者,其责在肾。”“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阳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

  • 子午捣臼

    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 白脓疳靛

    出《颅囟经》。即白脓痢,详该条。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丛书名。简称《医统正脉》。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共44种。辑录自《内经》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著,如《素问》、《灵枢》、《甲乙经》、《中藏经》、《脉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

  •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①其症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难移,状如岩石,故名。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甚则危及生命。即恶性肿瘤。本病发无定处,多按生长部位或症状而命名,如乳岩(岩通癌)、

  • 偏身青筋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偏身青筋痧,痧发,面色如靛,满身青筋胀起,粗如筋,痛自小腹起,攻上胸胁,困倦不堪。切不可误认作虚,急刺曲池、委中出黑血,宜涤痧丸以火酒下。”参见痧条。

  • 芍药黄芪汤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芍药四两,黄芪、白芷、桂心、生姜、人参、川芎、当归、干地黄、甘草各二两,茯苓三两,大枣十枚。为粗末,水、酒各半煎服,日三次。治产后脘腹痛。《千金翼方》无人参、当归、川芎、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