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DU7。出《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属督脉。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向上斜刺
五郁之一。指肝胆郁结之证。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病见畏寒畏热,头痛颊痛,头晕耳鸣,目赤暴痛,脘腹胀满,吞酸吐食等。治宜疏达。《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人参、黄芪、桂枝、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炒芍药一钱(后下)。为粗末,水煎服。治亡阳,汗不得出,头眩身慄。
①宣通口、鼻、咽喉等窍道的治法。如湿浊闭塞鼻窍,浊涕下流,用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②同开窍。用化痰药宣通痰浊阻塞心窍的治法。如症见神识不清,言语蹇涩,用导痰汤、礞石滚痰丸。
病名。多由肺肝二经蕴热,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焮红,漫肿疼痛,汤水难入,呼吸不利,寒热大作。《灵枢·痈疽篇》:“痈发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因其来势太猛,倘
针灸著作。①一名《针灸捷法大全》。6卷。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1~2载针灸歌赋;卷3为周身经穴歌;卷4载窦氏八法流注;卷5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6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
气功学著作。撰者不详,约编定于北宋初年以前。此书集诸家胎息法于一书,系统论述气功养生法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其学术观点主要认为精神内守是健康延年之道,而胎息法则是养神益气固精的主要方法。书中汇集的二十
综合性医书。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并附《内照法》6篇。现存多种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病证名。五般聤耳之一。耳中有粉红色脓液溢出。《丹溪心法》:“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谓之脓耳。”由湿热火毒,郁结肝胆而致者,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泄肝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因风热
即腹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详腹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