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
在侧胸部,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分的统称。《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
在侧胸部,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分的统称。《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
奇经八脉之一,代号DU。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针灸甲乙经》:“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
伤寒病因。《诸病源候论》卷十:“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焉。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骨之中,至春变为温病。”
《证治准绳·女科》卷五方。人参、白术、当归、草豆蔻、干姜各一两,制厚朴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
出《灵枢·通天》。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太阴之人及少阴之人均属于此。参见五态条。
病证名。指阴精虚涸导致的吐血咯血。《不居集》卷十三:“真阴内损失血:凡吐血咯血,因劳损而气虚脉静,或微弦无力,既非火症,又非气逆,而血有妄行者,此真阴内损,脉络受伤而然。惟用甘醇补阴,培养脉络,使营气
病名。出《治疔大全》。即水蛇头。证治见指疔条。
骨名。又名横骨、盖骨。即耻骨上支。
唐代太医署中的一种职称。其职责为学习并协助药园师种植药物,共8名。参见药园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鹿角菜之别名,详该条。
白苔中有两条黄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外感杂病均可见。外感多为表邪入里,而表证未罢;杂病多属积热聚于肠胃,肠胃不和所致。(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