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涎之一。见于疫病之后,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以致毒涎相积而成。症见便秘尿涩,面色黯赤,浑身发热,昏昏如醉,狂言妄语,不知人事。宜用疏泄之药,取其毒气,荡下其涎。
病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称遗溺。包括睡中遗尿、昏迷时小便自遗、清醒时小便自出不知及小便频数而尿出难以自制等情况。详遗溺、小便失禁条。
经穴名,代号DU2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当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的会合处,并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主治癫痫,头痛,眩晕,鼻渊,目
病名。即伤食泻。《不居集·泄泻》:“食积泄,泄下腐臭,噫气作醋。”详伤食泻、食积泄泻条。
见痘疹金镜录条。
病名。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和下颏部的疮疡。后者又名羊胡疮。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而发。皮损小如粟米,大如绿豆,色红,热痒微痛,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故又叫黄水疮。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
①早晚。②通潮汐。《素问·五脏生成》:“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古人认为禁灸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重要器官或动脉邻近处,如睛明、丝竹空接近眼球;人迎在颈动脉处,经渠在桡动脉处等。《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禁灸24穴,后世逐渐有所增加,近代由于医学进展,对禁灸穴的认
①即掌、指(或跖、趾)背(阳)面的肉,与其腹(阴)面肉相对而言。②肌肉的内层,呈赤色,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