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瘟疫的一种。见《医方考·大头瘟》。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指以头面部红肿为特征的疫病。多因天行邪毒侵及三阳经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大
①经穴名,代号ST31。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另说“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
《瘴疟指南》卷下方。生南星、生附子各一两,木香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九片,水煎服。治瘂瘴痰涎上塞,皆不知人,声如牵锯,口噤直视,遗尿遗矢。
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即喉丹之因于风热者。详风热喉丹条。
刺法。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又《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
①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②与极通。
脉学著作。2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合刊为《士材三书》,后世或单行镌版,但内容已经尤氏增补。卷1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
【介绍】:见周与权条。
病名。又名产后厥逆。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凡产用力过多,劳倦伤脾,孤脏不能注于四旁,故足冷而厥气上行。经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是也。宜用加参生化汤,连进二剂,则血旺,而神复厥自止矣。”
【介绍】:明末医生。字自昭。祖籍慈溪(今浙江慈溪),迁居到江苏嘉定。长于医理,崇祯年间(1628~1643年)任太医院判,著有《医宗指要》,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