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条。
见《本草纲目》。为蚕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齿牙浮动。导致牙齿松动的原因有:①龋齿虫蚀蛀空,致牙齿动摇者;②胃中伏火,火毒上攻而牙齿动摇者;③因肾气虚衰,不能固齿,致齿龈宣露而牙齿动摇者等等。治宜分虚实,分别选
【介绍】:见刘纯条。
病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称濡泄、湿泻、洞泄。《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详濡泄、湿
病名。①《肘后备急方》卷五:“恶肉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长如牛马乳,亦如鸡冠状,亦宜服漏芦汤,外可以烧铁烙之,日三烙,令稍焦,以升麻膏敷之。”本病似包括疣赘及疤痕疙瘩等。②即腐肉。《外科理
病名。又名兜腮喉痛。多由痰火邪毒炽盛上炎致疮痈兜腮而发。症见腮下肿甚,疼痛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饮食吞咽受累。《增删喉科心法》:“此症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高肿红色焮痛,连及咽喉,初起寒热往来。”
指五脏病邪随经脉留客于肘、腋、髀、腘等八处关节。《灵枢·邪客》:“人有八虚,……以候五脏,……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
见《中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为山枝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寒伏肺家,不肿不红,又无烂点,惟觉干痛,但食米粥,不能吃饭。”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