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积吐

积吐

病证名。指宿食积滞不消而引起的呕吐。《证治准绳·幼科》:“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乳不化是也。”治以导滞降逆为主,用平陈汤加减。

猜你喜欢

  • 仁端录

    痘疹专著。16卷(又有5卷本及10卷本)。又名《仁端录痘疹》、《仁端录痘疹玄珠》。明·徐谦撰。撰年不详。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杂症、治疗方药及药性、痘病歌赋和杂说等,内容较简明实用。

  • 赤水

    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 时疫痢

    见《丹溪心法》。即疫痢,详该条。

  • 食劳黄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①又称食劳疳黄、黄胖。详各该条。②为脾积之俗称。《儒门事亲》卷三:“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俗呼为食劳黄也。”详

  • 加减麻杏甘石汤

    《喉痧症治概要》方。麻黄四分,石膏四钱,浙贝母、杏仁、炙僵蚕各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射干八分,白莱菔汁一两,生甘草六分,连翘二钱,薄荷叶一钱,玄参一钱半。水煎服。治痧麻不透,憎寒发热,咽喉肿痛或白腐,或

  • 火疳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火疡。多因火毒之邪侵犯白睛,滞结为疳。症见白睛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初起如粟疮榴子一颗,小而圆,或带横长而圆,状如豆,次后渐大”(《审视瑶函》),红赤疼痛,羞明流泪

  • 胎风眼弦赤

    病名。又名风弦赤烂、胎风赤烂。新生儿或婴儿眼弦赤烂。多因胎毒或由脾胃蕴积湿热,复感风邪,风与湿相搏,结于眼弦而发,或由椒疮涩痒揉擦太过而致睑缘糜烂,胶粘。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湿重用除湿汤;热毒重者

  • 医略抄

    方书。1卷。日本丹波雅忠辑于1081年,丹波元简校订于1795年。此书选录《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及苏恭、陶弘景、陈藏器等34家晋唐医方242首,分为52门。辑蒐颇广,间有《千金方》、《外台

  •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见医学正印种子编条。

  • 王氏医案

    书名。清·王士雄撰。分正续编,正编2卷,原名《回春录》;续篇8卷,原名《仁术志》。约成书于1843年。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杂病等治疗验案。不分门类,每证自成一案。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