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中草药》。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发于大腿内侧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
《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看法不一:①指心包络,马莳注:“自五稚(心俞)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而包络……为小心也。”②指命门,吴鹤皋注:“下部
即瞳神。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因见他人目时,其人瞳孔中见己之影如小童样,故称。详瞳神条。
痘证五陷之一。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其特点为痘疮晕脚干枯,中有黑脐。为毒火内盛,营血干枯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泄火清营。用清瘟败毒饮。
见顾膺陀《妇科集·调经门》。即指经行先期。详该条。
见内外伤辨惑论条。
古病名。指食后少顷即下利完谷。《医说》引《史记》:“思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餐泄者,史记名思风。水谷不化,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若饮食下嗌
【介绍】:北宋药学家。生平不详。撰《本草辨误》1卷,已佚。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