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寒假热证

真寒假热证

证名。即阴证似阳。指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则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鞭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当用四逆、八味、理阴煎、回阳饮等方。参见真热假寒证、阴证似阳等条。

猜你喜欢

  • 寓补于攻

    虚实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寓,寄托。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营养自能恢复。②寓,寄居。

  • 五色痢

    病名。指痢下脓血呈现多种颜色者。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症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亦有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者。《张氏医通》卷七:“五色痢,古人皆

  • 刺志论篇

    《素问》篇名。志,与誌同,就是针刺疗法的辨证准则。本篇以形与气、血与脉以及饮食与气,气与身体寒热虚实的对比,说明疾病的正常与反常现象。进而阐述邪正虚实与针刺补泻原则,故名。

  • 舌膜

    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治法刮去舌上白膜,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 雀儿蛋

    见《陕西中草药》。为铃铃草之别名,详该条。

  • 太祖

    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

  • 刺三加

    见《贵州民间药物》。即刺三甲,详该条。

  • 挟按法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即挤法。详该条。

  • 玉带草

    见《峨眉山药用植物》。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 望齿

    望诊内容之一。包括牙齿与牙龈两部分。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龈,望齿主要是辨肾和胃的病变。清代温病学说对验齿辨病有所创见。认为齿的润泽枯燥,可以了解肾液、胃津的变化;齿的有垢无垢,可以观察胃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