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准绳》。即白及,详该条。
《症因脉治》卷二方。天花粉、麦门冬、知母、石膏、甘草。水煎服。治燥火烁肺,口渴身热,二便赤涩,喘咳气逆,面赤唇焦,吐痰难出。
古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即中消,详该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血证的三大治法。即血虚用补法,血瘀用通法,血热用清法。
【介绍】:清代医家。字渭泉。江苏如皋人。编有《临证医案笔记》(1836年)。
痿症之一。亦称脾痿。由于脾气热而致肌肉失养,或湿邪困脾,伤及肌肉所致。症见肌肉麻痹不仁,口渴,甚则四肢不能举动等。《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又:“有渐
病名。指由外伤引起的鼻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宜以细棉蘸药塞入鼻内止血。参见鼻衄条。
病证名。又名乳漏。出《经效产宝》。多因产后脾胃气虚,摄纳无权,因而乳汁随化随出;或肝火亢盛,疏泄太过,以致乳汁自溢。气虚者,乳房不胀,乳汁清稀,兼见气短乏力等,治宜补气养血,佐以固摄,方用十全大补汤加
【介绍】:见徐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