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杂说
参见痧痘集解条。
参见痧痘集解条。
病证名。麻疹发热而口渴。元·滑伯仁《麻证新书》:“麻证原是火邪,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发热之时,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与饮,只宜绿豆、或芝麻,或陈炒米煎汤饮之。”如麻疹初起即口渴、热重者,多挟温
病名。小儿暑病之一。出《幼科要略》。为感受暑邪而致的突然昏迷。多因小儿平素体质较差,元气虚弱,感受暑热之邪,热迫营血,逆传心包;或由于暑邪挟湿,湿浊生痰,痰浊上冲,蒙蔽心窍,以致出现突然昏迷,不省人事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草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亦称贲豚。《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肾之积名曰贲肫,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肫贲走之状。”详贲豚条。
即痘疮。详该条。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生姜一斤,桂心、橘皮各四两,甘草、麻黄各三两。为粗末,先煎麻黄两沸,去沫,再入诸药同煎,分三次服。治肺虚寒,羸瘦缓弱,战掉嘘吸,胸满肺痿。
少阳相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张景岳注:“少阳相火用事,其气尤烈,故曰畏火。”
①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有联系。《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②指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及婴儿五种体质(见《灵枢·逆顺肥瘦》刘衡如校本)。
《圣济总录》卷十三方。荆芥穗二两,芍药、天麻、川芎、当归、煨三棱、黄芪、鳖甲(醋浸炙)、牛膝(酒浸焙)各一两,木香、人参、石膏、白术、羌活、款冬花、炒陈皮各半两,熟地黄、柴胡各一两半,防风、牡丹皮、大
出《脉经》。即双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