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名。出《素问·骨空论》。又称,又名血盆骨。即锁骨。参见拄骨条。
证名。《嵩崖尊生书》卷八:“五窍出血,耳目口鼻一齐出血,药不及煎,死在顷刻,先将水当面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粗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血即止,次用当归一两煎好,磨沉降香五钱,加童便服,血自归经,然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木姜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即疠风伴发抽搐者。又称打窝风。
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即三七。②见《四川中药志》。为峨参之别名。各详该条。
《素问》篇名。本篇专论咳嗽,故名。篇中就咳嗽的成因、分类、症状、病理传变及针治大法等分别进行了讨论。并着重指出咳虽属肺,而五脏六腑之病,又皆能令人作咳,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咳论篇》中还列举了
即香薷散第一方,见香薷散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①《银海精微》:“拘急牵飕,瞳青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之风眼。”②《诸病源候论》:“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又称下针法。指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针赋》:“针入贵速,既入徐进。”说明不论何种进针法,在透皮入穴时都应快速,以减轻疼痛。针入以后,当根据补泻手法的需要再区分轻重快慢。临床常用的
骨名。又名鹅鼻骨。出《灵枢·卫气》。指构成肘关节的骨。包括肱骨远端和尺、桡骨近端的关节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肘骨者,肐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