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痞闷胀满的症候。《伤寒全生集》:“凡心下满,以手按之则散而软者此虚气也。如不发热者,以木香和中汤主之;若发热者,以小柴胡加枳实姜炒黄连去黄芩治之;若按之汩汩
呕吐之古称。《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类经·脉色类》:“肾亏则命门气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则复而上出,故病为洞而食入还出也。”详呕吐条。
针灸体位。详坐位条。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指因病而突然失明的严重证候。包括“疮豆盲、惊风盲、久渴盲、久痢盲、久泻盲。”为邪毒偏盛,肝肾精衰的危象。
阴阳,指寸脉、尺脉(一说指浮、沉)。两部(浮沉)之脉俱见紧象。多因寒邪外束,表气不宣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介绍】:明代医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医术,治病不拘泥于古方,长于用药,很有胆略,尤其善于用附子,人们叫他“严附子”。他的弟弟严泰,继承他的医术,精于治疗伤寒。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肝脾郁火,外感风热,郁火挟风热上攻所致。症见目赤肿痛,眵多羞明,或痒涩。重则憎寒恶热,胎动不安。治以疏风清热,滋阴凉血。方用疏风汤(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升麻、葛根
病名。指外感风寒或时令不正之气所致的表证。见《丹溪心法·中寒》。有轻重寒热之分。《证治要诀》卷二:“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证见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痰楚
病证名。出《素女经》。亦名赤白漏下。指阴道漏下之血污,赤白相杂,淋沥不断。参见经漏条。
【介绍】:见高若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