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疮始出的迹象。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脏腑气血虚衰。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晕视蒙、食少肢倦、腰痠腿软、失眠梦遗,舌淡嫩,脉虚弱等症。
出《丹溪心法》。即瓦楞子,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痘中呛逆。指痘疮饮水入咽而气逆喷出之症。为痘毒犯胃,津气受伤,气机上逆而成。《证治准绳·幼科》:“痘中呛逆最凶危,沉香浓汁杏仁推。还把蜂糖多加水,按经煎透滤渣随,欲服晨时加好乳,汤中温热渐
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
病证名。《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夏秋为甚。”有阴阳二证。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受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症。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雪口一名鹅口。初生月内小儿,满口生舌上,白屑如鹅口样,故名。”多由胎热蕴于心脾二经所致。治宜清胎毒,或外吹冰硼散,或常以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等煎汤漱口。参见鹅口疮、鹅口、乳
又称舟楫之药。某药在一个方中引导他药治上焦病证,有如船之载物上浮,故称。如桔梗、升麻之类,能引药上行达于高处。
《温疫论》卷上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天花粉、知母。加姜、枣,水煎服。治温病下后,重亡津液,里症未尽,而表有余热者。
①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木贼之别名。②见《湖南药物志》。为笔筒草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