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呕

热呕

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挟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世医得效方·热呕》:“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可伴见口干面赤,二便不畅,脉洪数等。方用小柴胡汤竹茹汤大黄甘草汤等。参见胃火呕吐条。本证可见于肝胆疾患、胰腺炎、胃炎等疾病。

猜你喜欢

  • 玉丹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明矾一两,火硝、硼砂各三钱。将明矾入罐内,放桴炭火上熔化,待罐底无块时,随投火硝、硼砂,少顷又投明矾,化尽再下硝、硼,如前法,逐层投完,待至罐口如馒头样,方用武火炼至干枯,用净瓦

  • 松峰说疫

    瘟疫著作。6卷。清·刘奎(松峰)约撰于1785年。卷1述古,广采前贤有关瘟疫之论,以明其学术渊源;卷2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等;卷3杂疫,集诸疫七十余证,列举放痧、刮痧、治痧诸法及用药

  • 内疳疮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指生于上腭部之疳疮。症见上腭焮肿,状似莲蓬,渐大而下垂,饮食及牙关开阖不利;或身发寒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由火毒炽热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利咽,可用五味消毒饮、仙

  • 温阳利湿

    治法之一。即化气利水。治疗阳气被水寒阻遏而小便不利的方法。如病人内停水湿,外有表寒,阳气受水寒阻遏,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发热、心烦口渴、水入则吐、苔白腻、脉浮。用五苓散,取桂枝以温阳化气,四苓以行湿

  • 虚劳盗汗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圣济总录·虚劳盗汗》:“此盖虚劳之人,阳气外虚,风在肌表,腠理虚疏,心气不足故也。不治则荣卫衰损,肌肉消悴,变为羸瘠。治虚劳荣卫不调,夜多盗汗,

  • 产后虚烦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多因产后气血亏损,虚火上扰所致。症见烦热少气,疲倦胸膈满闷,甚者虚烦不得眠。治宜清热除烦。用淡竹叶汤加人参。兼有躁动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 大肠经

    ①手阳明大肠经之简称。见该条。②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①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也称大肠、大肠筋(《幼科推拿秘书》)。现用此处居多。能治泄泻,止痢疾。《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若治痢

  • 关口

    即咽峡部。《喉科指掌》卷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证治参见乳蛾条。

  • 善饥

    证名。指容易饥饿。《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多因胃热所致,宜清泄胃火,养阴生津,可用生地八味汤、玉女煎等方。善饥常是消渴主症之一,参见该条。

  • 石昌琏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证辨伤寒论》一卷、《明医显微论》一卷,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