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府

火府

小肠。心为火脏,小肠与心相表里,故称小肠为“火府”。

猜你喜欢

  • 和胃

    又称和中。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法。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脘胀闷、暖气吐酸、厌食、舌淡苔白等证候,用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等药。

  • 木别子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木鳖子,详该条。

  • 三黄解毒汤

    ①《妇科玉尺》卷二方。大黄、黄连、黄柏、黄芩、焦栀子各等分。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五、六日后,表邪悉去,但烦躁发热大渴,小便赤,大便秘,或利下赤水,六脉沉实,邪在里者。若得沉弦有力之肝脉,内症烦满消渴,倍

  • 手背毒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九。即手发背。见该条。

  • 草蓐

    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分娩条。②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古代妇女分娩时,以干草铺床或炕为蓐(褥),故草蓐指产妇所卧之床褥,引申为妇女产后坐月期。

  • 王室养生保健全书

    藏医综合性医书。八世纪中叶由应聘入藏的于阗名医比吉·占巴西拉翻译的《活体测量》、《尸体图鉴》、《伤科精义》、《甘露宝鉴》等十余种医药书合编而成。是古代藏医早期重要医学丛书。现存木刻本。

  • 郁痰

    痰证之一。指因七情郁结,肺脾气滞,郁而生痰者。又名结痰、顽痰、老痰。《症因脉治》卷二:“郁痰即结痰,顽痰。郁痰之症,胸满饱胀,九窍闭,懊憹烦闷,或咽中结核,睡卧不宁,或肠胃不爽,饮食有妨,或气逆不利,

  • 漏睛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漏睛眼、热积必溃之病、窍漏证、眥漏症。《证治准绳·杂病》:“眥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此因心气不宁,并风热停留在睑

  • 肾志恐

    恐惧与肾有关。肾精充足则肝血足而胆壮,肾精虚则肝血虚而胆弱易恐。恐惧过度则耗伤肾气,使精气下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志为恐。”

  • 肝实热证

    证名。指肝经邪热炽盛的病症。《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太平圣惠方》卷三:“夫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