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指初生婴儿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的证候。古人认为是由于儿在胎中,妊母恣食生冷过度,有时肠鸣,腹泻,儿受其气,因引起内脏虚寒而成。治宜
指气脱、血脱、神脱。明·赵贞观《绛血丹书》:“产后患崩者,谓之血脱;气短似喘者,谓之气脱;妄言妄见者,谓之神脱。”也有认为产后气随血脱,出现的唇白,眼闭,口开,手撒,厥冷,六脉微细欲绝者,谓之气脱。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石斛、茯苓、橘皮、枳壳、扁豆、藿香、牡丹皮、赤芍药各等分,甘草量减半。为粗末,每服三至四钱,加生姜一片,水煎服。治麻疹后,胃热不清,呕吐不食。
古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即魇。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水飞蓟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藏医学家。约生活于十一世纪。专攻“八支”理论。著有《医学通史》、《释难解障》等。
病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医醇賸义·胀》:“膀胱主藏津液,气化则出。盖水气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气化渗入,然后能出。寒气上逆,则水气窒塞不通,故少腹满而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方。全当归(酒洗)、川芎、菟丝子(酒泡)各一钱五分,厚朴(姜汁炒)七分,川贝母(去心,为末冲服)二钱,枳壳(麸炒)、羌活各六分,荆芥穗、黄芪(蜜炙)各八分,艾叶(醋炒)、炙甘
见《中国经济植物志》。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药丛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