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消肌

消肌

病证名。为小儿消渴之一。即消中。宋·黎民寿《简易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也。”《幼科铁镜》:“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名曰中消。”治宜养胃存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猜你喜欢

  • 护场

    证名。出《疡医准绳》卷二。指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不护场,难治。

  • 香头草

    见《广州植物志》。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 祝由

    祝说病由。是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

  • 花乳石

    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即花蕊石,详该条。

  • 良方通关散去细辛方

    《疫喉浅论》卷下方。薄荷、皂角各等分。为细末,以纸捻少许,入鼻内,候得喷嚏口开,随进汤药。治疫喉邪郁痧闭,脉伏面滞,牙关拘急,药难下咽,鼻塞气促等症。

  • 顀尾

    指尾骨。见李瀠《身经通考》。

  • 蜘蛛疮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患处皮肤上起小水疱,淡红而痛,五七成群,状如蜘蛛,故名。治疗参见缠腰火丹条。

  • 耳沁

    病名。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卷上:“耳沁,寒热交作,焮肿疼痛非常。”指聤耳之急性者。详聤耳条。小儿耳内肿痛之症。多由内有风热,复有水入耳所致。症见寒热交作,大哭不已,睡中惊啼,察其耳窍,焮红而肿。治

  • 推求师意

    医论著作。2卷。明·戴思恭撰于1443年。书中论述各类病证的病因、病理、证脉、治法等,均本于其师朱震亨之意,予以推求发挥,对于朱氏的养阴学说及其临床运用有较深入的分析。本书本无传本,嘉靖年间由汪机编录

  • 行间

    经穴名。代号LR2。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