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汗法

汗法

又称发汗法。①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因于热者宜辛凉发汗。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的目的,亦属汗法范围。②专门指小儿推拿的发汗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白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揩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

猜你喜欢

  • 肺痨

    病名。即肺劳。《慎柔五书》卷四:“肺痨热,瘦损,有虫在肺,令人咳逆气喘。”治以五膈下气丸等方。本病与肺结核病相类似。参见肺劳、虚劳、劳瘵条。

  • 运针

    又称行针。指针刺得气后,以捻转提插等运动针体的方法,使针感得以保持或加强。运针的方法,可据病情需要采取持续运针法或间歇运针法。如需作长时间运针,尚可用针刺手法仪代替手工操作。

  • 溽蒸

    湿热熏蒸。《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

  • 条剂

    外用药的一种剂型。将药末附粘于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插入伤口,用以化脓或腐蚀瘘管。

  • 自我按摩

    即自我推拿。见该条。

  • 坤草

    见《青海药材》。为益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 病机十九条

    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何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

  • 人丹

    见《中药制剂手册》。又名仁丹。甘草240克,木香45克,草豆蔻、槟榔、茯苓、砂仁、橘皮、小茴香(盐水炒)、肉桂、青果各30克,丁香、红花各15克,薄荷冰27克,冰片9克,麝香0.3克。为末,糯米粉12

  • 厥阴

    经脉名称之一。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素问·至直要大论》)。本经多血少气。因位于太阴和少阴之里,故有“厥阴为阖

  • 曾若虚

    【介绍】:宋代医生。陇州(今陕西陇县)道士,善医术,尤长于针灸,曾用针刺八邪穴,治疗一寡妇的假死症。其医术传给尚药奉御姚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