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症因脉治》卷二方。栀子、黄连、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水煎服。治暑气呕吐;或脾热痿软,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若呕吐,呃逆而口渴者,加葛根、竹茹。②《症因脉治》卷一方。栀子、木瓜、秦
病证名。绝同厥。指产妇临产时出现昏不识人,四肢厥冷的症候。清·许廷哲《保产要旨》:“临产儿未生下,忽然晕绝者,此因痛极气闷也。急用生半夏面,米糊为小丸豆大,纳鼻中即醒。”
即肝郁。详该条。
方书。又名《疗饥良方》。《济世专门编》六种之一。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此书汇录许真君济世方、济生大丹、辟谷仙方、道藏救饥方等救荒疗饥方19首。现存《济世专门编》本及其他清刻本。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书名。又名《杂病证治类方》、《类与》、《王损庵先生类方》。明·王肯堂辑。8卷。本书是《证治准绳》中的一种。书中选集内科杂病、五官科等病证的方剂,予以分类汇编而成。分为卒中暴厥、中风、中寒等30大类,共
书名。又名《宋徽宗圣济经》。10卷。旧题宋·赵佶(徽宗)撰。吴禔注。成书于1118年。本书共分10篇,42章。主要内容以理学思想论述《内经》中有关阴阳、运气、摄生、脏腑、经脉、病机等医理问题,多以性理
病因分类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圻,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实际上亦属致病外因的范围。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通天,见该条。
金元时代医学上的一个学术派别。其代表人物为张元素,因张氏家居易水(今河北易县)故名。该学派重视致病的内因,具有创新思想,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反对泥于古方。后由著名医家李杲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