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由皮痹发展而成,也有称为皮痹者。《素问·痹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圣济总录·肺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其候胸背痛甚,上气,烦满,喘而呕是也。”《症因脉治·肺痹》: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曾任朝散大夫。
【介绍】:见程充条。
针刺疗法之一。是指针刺腕踝关节处特定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于选定的刺激点上,将针体与皮肤表面呈30°角进针,透过皮肤后将针放平,沿皮下纵向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捻转、提插等操作手法,
【介绍】:见李宁条。
痰证之一,即湿痰。见《不居集》卷十七。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七。煅软石膏、制半夏、制天南星、炒香附、炒栀子各等分。为末,米粥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治嘈杂暖气。
《素问》篇名。逆调,不协调也。本篇主要讨论由于阴阳、营卫之气逆乱失调所形成的内热、里寒、肉烁、骨痹、肉苛诸证,及经脉脏气失调所致的喘息等几种病变。因其言人身之阴阳、荣卫气血不协调之病理变化,故名。
古病名。指射工毒虫侵入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射工候》:“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涧水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仍逐水便流入人家,或遇道上牛马等迹内即停
病证名。眼睑频繁的剳动。又名眼睫连劄。《小儿药证直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剳也。”治宜清肝祛风,用柴胡清肝散。如目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