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次门

猜你喜欢

  • 六腑腹胀

    病证名。指腹胀属于腑气失调引起者。《症因脉治》卷三:“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濯濯有声,大肠胀也。小便时赤,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癃溺涩,少腹胀急,膀胱胀也,气满肤中,空空

  • 脾合肉

    五脏与五体相合,脾主要合于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狐尿刺

    病名。因接触螳螂等昆虫分泌物引起的皮肤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患处皮肤干燥,起红紫斑点,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鲜蒲公英捣汁外涂;或用蒲公英根

  • 臑交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臑会,见该条。

  • 切脉

    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势等,分为多种。前

  • 初生肥胖

    初生儿肥胖,《景岳全书·小儿则》谓其“色嫩,日觉好看者,此其根本不坚,甚非佳兆,且亦最易感邪。”

  • 六经皮部

    见皮部条。

  • 痞胀

    证名。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张氏医通·腹满》:“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

  • 周履靖

    【介绍】:明医家。字逸之,号梅墟,别号梅癫道人。嘉禾(治今浙江嘉兴)人。精药物及炮制,著有《茹草编》四卷(1597年)、《续易牙遗意》一卷(1582年)。又精养生、气功术,编纂有《唐宋卫生歌》、《益龄

  • 温血

    是治疗血分有寒的方法。①温补血分。如妇女崩漏、男子吐血,舌质淡,脉虚无力,唇爪不红润,用十全大补汤。②温化祛瘀。治疗因寒而致瘀血。如妇女因虚寒而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来量少色暗,舌有紫瘀点,脉沉或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