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简义》方。当归二钱,炒白芍药、柴胡、鹿角霜各一钱,青皮八分,茯苓、夏枯草各三钱。加青橘叶十片、菊花二钱,水煎服。治妊娠乳痈。
经穴名。代号DU13。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一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发热,疟疾,头痛,项背强痛;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向
丛书。本书系清末人将以下三书合刊而成。即《增补内经拾遗方选》4卷(前2卷为宋·骆龙吉撰,后2卷为明·刘浴德等补订)、《宣明论方》15卷、《名医方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的节录本)4卷。
出《本草拾遗》。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如肾阳不足,阳痿精滑之症,用附子、肉桂等峻补肾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又名黑痣、黑子。由肾经浊气滞结皮肤而成。多发于面部。呈黑褐色之扁平隆起,散在分部,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有时表面可生硬毛;对生长迅速,或突然增大的中老年患者,应考虑有恶变
《绛囊撮要》方。大蝦蟆一个,砂仁不拘量。将砂仁研末,装入蝦蟆腹内,令满,缝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蝦蟆、砂仁研末,作三次服,陈皮煎汤送下。功能行气消积。治气臌;并治小儿疳疾,面黄肌瘦,肚腹
脉象。初充塞于指端,旋即鼓动而去。《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
又称散穴。《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张隐庵注:“散俞,络脉之俞穴也……盖春气生升于外,故当于散俞溪谷之间而浅刺之。”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厥阴络脉,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