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北朝时期宋齐间医僧。善治脚气病,曾选录同时代医家支法存等人的有关治疗药方撰成方书30余卷。
经穴名。代号DU18。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大羽。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3寸,即入后发际4寸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烦心、失眠,癫狂,颈项强痛等。沿皮刺0.5
①五音之一。肝者角,其音调畅中正,长而直。②五不女之一。详五不女条。③古时用兽角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故名。据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五十二病方》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半字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一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删),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病证名,小儿厥证之一,又名小儿阳厥。系由邪热过盛,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出现热极似寒或真热假寒之象。《血证论》:“……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
病证名。《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若肝肾之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清道,亦令人头旋眼黑。此阴火上冲,而为虚火眩晕之症。”属火冲眩晕之一种类型。详火冲眩晕、阴虚眩晕、肾虚眩晕等条。
《内经》刺法分类。又称十二节刺。《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指针刺方法可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计分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
病证名。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的腹痛。《类证治裁·腹痛》:“感寒腹痛者,气滞阳衰,喜热手按,脉沉迟,治在温中,香砂理中汤去白术。”详寒气腹痛条。
书名。各2卷。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作者博览《伤寒论》诸家注本,有“多歧而不一”的感慨。后得《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书名的意义,张氏释为“缵
见《医学正传》。即莲须,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