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张氏医通》卷八:“小肠之府为雷廓,又名关前廓。”详雷廓条。
经穴名。代号SJ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郄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之桡侧缘;或于支沟穴尺侧约一横指取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
即黑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肝木风轮乃青睛。”详黑睛条。
【介绍】:元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善治伤寒,撰《伤寒蕴要全书》。探讨五运六气,画图立说。后征至京师,为太医院院判。
《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看法不一:①指心包络,马莳注:“自五稚(心俞)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而包络……为小心也。”②指命门,吴鹤皋注:“下部
出《太平圣惠方》。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若眼睛上但有物如绳翅之薄,则谓之肤翳,此翳之轻者也。”参见翳条。
指牙龈出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手阳明、足太阳(应作阳明)之脉,并入于齿。小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血气虚热,即齿根血出。”临床有虚实之分,虚热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实热宜清热降火,用
病名。见《医碥·淋》。多由痰气郁结,湿痰渗注而成。用七气汤、青州白丸子、渗湿汤等方。如因膏粱太过,食积成痰,流注成淋者,宜尿浸山楂、川连、丹皮、海浮石、玄明粉之类。参见淋条。
病名。指痈之大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二尺者名曰竟体痈。”证治见外痈及有头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