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卷十五方。黄芪三两,防风一两半,大黄(酒浸)、人参、远志(甘草汤泡,去心)、当归尾(一方作地骨皮)、赤茯苓各二两,漏芦、黄芩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水煎,食远服。治眼漏,脓水不止。
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否(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类似鱼鳞病。治宜养血活血,如四物汤加味。亦可用僵蚕、蛇蜕
《灵枢经》篇名。论述水谷所化之津液各走其道,分而为溺、为汗、为泣、为唾、为髓,是为津液之五别。津液五别之道失常,癃闭而不通,则为水胀之病,故名。
骨名,即桡、尺骨的统称,参见臂骨条。
藏名《加保拉希保地默保》。综合性藏医书。由入藏的汉族、印度、克什米尔、吐谷浑、大食、尼泊尔和西藏的名医共同编译。成书于八世纪末。全书收录了本松岗哇、僧能和敬虚的《杂病治疗》、《艾灸明灯》、《配方玉珠》
清法之一。又称清金降火。治疗肺热而肺气上逆的一种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咯黄痰、口渴,舌质红苔黄,身热,脉浮数等。用泻白散或银花、桑皮、鱼腥草、前胡、枇杷叶等药。
内伤病因的一类。包括饮食失调和劳倦过度,是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并立“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一节,专论饮食劳倦所致的内伤疾病的病理。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子痢、胎前赤白痢。病因孕后内伤饮食生冷,或外受暑湿热毒之邪,以致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赤白,日夜无度,若阳气下陷则胎易坠。由饮食所伤者,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宜香连
雍容自得。《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
【介绍】:见俞启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