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烦

心烦

证名。出《素问·五藏生成篇》。又名烦心。指心中烦热郁闷之状。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六经病多能见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类证治裁·烦躁》:“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踡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又:“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朱砂安神丸。”

猜你喜欢

  • 篇蓄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扁竹、竹节草、猪牙草。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寒。入膀胱经。清热,利尿,杀虫。①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黄疸,痢疾

  • 苏子瞻

    【介绍】:见苏轼条。

  • 惊水

    病证名。即惊风后引起的水肿。《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六:“惊水者,前后重叠受惊,致令心火燥盛,饮水过多,停积于脾,其候四肢肿,身上热,若其脉大者生,小者死。”治宜健脾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

  • 足少阳之筋

    足少阳的经筋。《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

  • 后泄

    即泄泻。《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类经》卷五:“脾肾虚寒,故为后泄。”详泄泻条。

  • 天元玉策

    见天元玉册条。

  • 口渴

    渴之俗称。详渴条。

  • 蒺藜草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即蒺藜苗,详该条。

  • 蜡烛扦草

    见苏州医学院《中草药手册》。为宝盖草之别名,详该条。

  • 胜复

    运气术语。指胜气与复气的关系。《类经》:“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也。”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例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即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