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左胁痛

左胁痛

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瘀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后发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古今医彻·胁痛》:“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亦可由肝虚所致。《证治准绳·胁痛》:“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宜补肝散。”《景岳全书·杂证谟》:“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忽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参胁痛、右胁痛条。

猜你喜欢

  • 中西医结合

    指中国在五十年代制定中医政策后所实行的一种发展医学事业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中医试图用解剖、生理知识印证中医理论,或以中药、西药配合治病,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 汪绂(fú 福)

    【介绍】:清代医家。字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辑有《医林纂要探原》一书(1758年),论述医理及本草药性,强调阴阳五行、四时、六气等古典医理,主张诊病需要逐本。

  • 针刺深度

    指针刺时,针体进入机体的深浅程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指出针刺时要根据疾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深度。一般在肌肉丰厚处可予深刺,在重要脏器邻近的穴位或肌肉浅薄处则

  • 清咽散

    《喉科指掌》卷一方。荆芥穗、薄荷各三钱,炒僵蚕、桔梗、生甘草、防风、前胡、枳壳各二钱。为粗末,水煎去渣,徐徐漱咽。治一切咽喉诸症。

  • 凤凰肠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朱砂根之别名,详该条。

  • 发际

    ①体表部位名。头发的边际处。其中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前发际;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②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小儿风痫者,先屈手指如数物乃

  • 行邪

    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

  • 惊振内障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惊振翳。由于眼受各种外伤,直接或间接损及黄精(晶状体)所致。初始可有目赤痛,畏光流泪,视力减退等证。失治,黄精变混浊,甚则失明。初起宜平肝清热,活血化瘀,用石决明散或镇

  • 崩漏

    病证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崩,指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骤,出血如注,漏是出血量少,淋沥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日久不止者,前人以其出血淋沥不断,如器之漏,故名。在发病过程中,两

  • 血瘿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多因肝火暴盛,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致。症见颈生瘿块,皮色紫红,上有交叉露现的赤脉红丝。治宜滋阴抑火,养血化瘀。用芩连二母丸,或以海藻、海蛤、昆布、泽泻、猪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