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由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血脉而成。生于胫部,足腕处,患部痒痛相兼,破流黄水,甚则焮肿,疮面有钻眼,缠绵难愈。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发寒热。治宜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或三妙丸,外
饮食养生方法之一。淡食,指五味调和冲淡之饮食,特指少盐饮食而言。淡调五味,既能得物之真味,又有利于养生。明·冷歉《修龄要旨》首先提出“淡食多能补”的主张。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指困倦欲睡,忽忽喜眠之症。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湿胜者,兼见肢体虚浮或沉重,或大便溏薄,脉多濡缓,宜胃苓汤、平胃散等方。脾虚者,兼见四肢
病证名。麻疹热极则颜色紫黑。元·滑伯仁《麻证新书》:“麻遇紫色,内热极也。”内热上迫于肺,则伴有呼吸迫促,口唇、指甲青紫、发绀。治法参见麻毒陷肺条。如热毒深入营者,则伴有皮肤发斑,吐血,衄血,治宜清营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
病名。指咳嗽由湿邪伤脾引起者。《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湿嗽,湿伤脾也。其脉濡细,必兼骨节烦疼,四肢沉重,或有汗,小便不利,痰多,宜白术汤、白术丸。”参见伤湿咳嗽、感湿嗽、湿咳条。
肺的寒气移于肾,则肾阳不能蒸水化气,水失节制则泛涌上逆。《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出《吴普本草》。为甘遂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胸膈间气塞不通,食下即吐者。《医林绳墨》卷五:“食下即吐,其吐痰涎裹食,是谓之格气。”多由气机阻滞,痰食互阻所致。参见格食条。
朱砂的别名。《抱朴子内篇·金丹》:“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详朱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