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热厥

小儿热厥

病证名,小儿厥证之一,又名小儿阳厥。系由邪热过盛,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出现热极似寒或真热假寒之象。《血证论》:“……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宁,恶明喜暗,渴欲得饮,吐衄随厥而发,皆现真热假寒之象。”“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医学心悟》)。临床所见热厥的症状,为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热,舌干,苔黄燥或焦黑起刺,伴恶热,口渴,烦躁不得眠小便赤涩便秘,甚至神昏谵语等。治疗:“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血证论》)。故除用白虎汤四逆散、大、小承气汤以清、下外,伴见闭证者宜开窍,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伴见脱证者宜结合益气固脱,用生脉散加减。

猜你喜欢

  • 八漏

    出《外科启玄》卷七:即气漏、风漏、阴漏、冷漏、痔漏、血漏、瘘漏、痿腮漏的合称。详各条。

  • 侯自然

    【介绍】:宋代医家。撰《难经疏》十三卷,佚。

  • 脱营失精

    ①出《素问·疏五过论》。由于情志内伤,耗营伤精所致,症见形体消瘦,精神憔悴,饮食无味,畏寒,善惊,健忘,四肢痿废等。治宜益精养血,镇心安神。②《张氏医通·杂门》引陈毓仁《痈疽图形》所载“失营”,认为即

  • 槐连灯

    见《河南中药手册》。为槐角之别名,详该条。

  • 皮巡

    东汉医官,约生活于公元一世纪。太医。一日从猎上林苑,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告人以火熨其背。因求火不得,大臣邓训以口嘘背,同辈共嘘,至朝遂愈。

  • 中脘

    经穴名。代号RN12。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

  • 外感三消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感受外邪引起的消渴病,有燥火、湿火之分。详燥火三消、湿火三消、消渴条。

  • 前神聪

    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4寸,或于百会穴前1寸取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 穿骨风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尖尾风之别名,详该条。

  • 染苔

    亦称假苔。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所染,改变原来苔色。如食橄榄、杨梅可染为黑苔,食枇杷可见黄苔。望舌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