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痹白喉

寒痹白喉

病名。《喉科种福》卷五:“又有白骨横于喉向者,其痛异常,此中寒喉痹阴火上蒸精垢,结而成块,坚白如骨,外观恶寒,嗜卧不渴,懒言、舌滑而冷诸阴证阴气复逼喉间,清涎成流而出。”治宜用黄芪15克、法夏4.5克、生附子(炮去皮脐)12克、熟附子12克、甘草4.5克煎服。

猜你喜欢

  • 医统正脉

    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条。

  • 肛肿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力攻胀,致使肛门红肿翻出。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

  • 捕虫草

    见《福建中草药》。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 古葶枣散

    见《医学入门》卷六。葶苈子(炒黄,为末)三钱,大枣十枚。先将大枣浓煎,去枣取汤,入葶苈子末,调匀食后服。治肺痈胸满喘咳,或身面浮肿等症。

  • 照海

    经穴名,代号KI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

  • 眼胞紧小

    病证名。即睥急紧小,详该条。

  • 太阴伏暑

    病名。《温病条辨》卷一:“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详伏暑条。

  • 耳风毒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多由心肝经血热所致。其症耳内流脓带红色,耳鸣,听力下降等。治宜清热凉血,排脓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聤耳、风耳条。

  • 气虚喘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

  • 循经感传现象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感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