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
治法术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治疗要寻找疾病的阴阳属性。例如肾阴之损,水不制火所出现的潮热、面赤、头痛、耳鸣等,表象似乎是阳热实证,若误用苦寒泻火之法,势必火势益炽。辨证是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
病证名。①指瘰疬成串而生者。《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瘰疬……其症之成也,往往三五成群,牵连成串,故有疬串之称。”②马刀挟瘿的俗称。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六:“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挟瘿者发于结瘿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齭,齿伤酢也。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齭。”酢,同醋。即齿伤痠之谓。参见齿齼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怡冈。崇川(今上海松江)人。世医出身悉心研究大小方脉,尤擅幼科。觅古探今,积以岁月,成《痘疹心法》、《婴童类萃》等,合为《王氏家抄》。其所用方药,多有参考之价值。
病名。见《原机启微》。即针眼。详该条。
《外科正宗》卷四方。白术、茯神、陈皮、远志、麦门冬、沙参各六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水煎,食远服。治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如葡萄,发在遍体头面之葡萄疫,日久而虚者。若虚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夫疟者,由复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气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
《素问》篇名。通评虚实,高士宗注:“犹言统论虚实也。”本篇以论述虚实为中心,列举了五脏的虚实,四时的虚实,血气的虚实,重实、重虚,经虚络满,经满络虚,脉症虚实等,从而归纳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韩终采药诗》,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曾予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