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肠病

大肠病

六腑病候之一。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脾胃同候。大肠与肺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大肠客寒积热宿滞瘀积,或气虚津枯所致。临床表现多见大便异常,并可兼见肺脾症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太平圣惠方》卷六:“寒则肠鸣泄利,食不消化,皮肤干燥。”“热则肠结胀满,善气喘咳,身面热,喉中噎。……大肠有宿滞,则发热寒栗如疟之状,秘涩不通。”《本草经疏》:“大肠实四证,便硬闭,肠风下血,属大肠湿热脏毒,属血热肠痈,属大肠实火。”“大肠虚四证,虚热便闭不通,属血虚津液不足;虚寒滑泄不禁,属气虚;肠鸣,属气虚,脱肛,属气虚兼有湿热。”治宜通导腑气、化滞消积、补气固涩等法。

猜你喜欢

  • 强肝汤(丸)二号

    经验方。见《新医药学杂志》1972.1。凡参15~30克,当归、白芍药、郁金、党参、车前子、白术、茯苓各9~15克,败酱草、金银花各12~30克,茵陈9~30克,龙胆草6~12克,栀子、甘草各6~9克

  • 孕痈

    病名。见《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指孕妇腹内生痈。宜用千金牡丹皮散,或神效栝蒌散。用药时除防止坠胎外,应按内痈治疗。详妊娠肠痈条。

  • 足少阴经病

    即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欬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

  • 丹元

    气功术语。心神的代名词。《简易方》:“心名丹元。”

  • 单伏

    一手伏脉。详伏脉条。

  • 酊剂

    药物剂型之一。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提取药材中醇溶性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如牙痛水(成药)即为此剂型。

  • 芎辛散

    《鸡峰普济方》卷五方。川芎四钱,苍术八钱,甘草三钱,细辛一钱。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治风客阳经,头痛晕眩,项背拘急,肢体痛倦,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及诸语涩,麻痹而筋挛。

  • 太阴阳明论篇

    《素问》篇名。太阴、阳明,均是经脉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

  • 几希录良方合璧

    书名,清·张惟善辑,刊于1821年。首卷内容与医学无关,多属宣扬旧伦理的歌赋。卷1~2为验方选,包括治头、眼、耳、鼻、口、舌、牙齿、咽喉等各科病证选方,约800余首。末附庄一夔《遂生编》。

  • 槐蛾

    出《本草纲目》。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