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槌
见大椎条。
见大椎条。
【介绍】:见欧阳植条。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六。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
见《四川中草药》。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1874~1961【介绍】:土家族眼科医家。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益乡人。擅长眼科。积行医60余年之经验,撰成眼科方剂专著《草庐拙》4卷(1959年),载方170多首,处方用药均有独到之处。
出《素女经》。①指未婚女子的阴道外口。②泛指阴道外口。《妇人良方》:“产后玉门不闭。”
《医宗说约》卷五方。轻粉三钱,冰片五分。为细末,用猪脊髓调匀摊贴患处,同服十全大补汤。治疮久不收口,元气虚极者。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指患疮疡时病情有恶化趋势。其表现为:患处初起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温,不热不痛,按之坚硬,舌干烦躁;肿硬紫暗,不脓不腐,疮顶软陷;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或脓水清稀,时流血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白术二钱,人参、黄芪、茯苓各一钱,山药、百合各七分半,甘草五分,前胡、柴胡各二分半,生姜三片,大枣二枚。为末服。治饮食过度,负重努力伤胃而致呕血。
指湿热蕴于大肠的病变。常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结肠炎、痢疾。治宜清热燥湿。
经外奇穴名。《干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内踝上。定位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