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噎膈

噎膈

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①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②指饮食不得下,大便闭结者。《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③亦指反胃。《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本病有虚实之分。《金匮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根据症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详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痞根

    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医学入门》)。另说在“十二椎下旁开三寸半”(《医宗金鉴》);“第十一胸椎之下两侧,相去三寸半”(《中国针灸学》)。主治痞块。艾炷

  • 益母艾

    见《生草药性备要》。即益母草,详该条。

  • 肯堂医论

    书名。又名《新镌医论》。3卷。明·王肯堂撰于1602年。第一卷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法;2~3卷主要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阐发或评论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妇科病疑难病症的治验。

  • 膏育俞

    经穴名。代号BL43。出《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

  • 透脓

    即攻溃。详该条。

  • 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工十全九”。意思是说,上工在治疗疾病上要有90%的治愈率。《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上工治未病

  • 殷仲堪

    【介绍】:东晋时期大臣,兼通医学。陈郡(今河南淮阳)人。讲求孝道,深得晋孝武帝的赏识,后因争权夺利失败自杀。著有《殷荆州要方》,已佚。

  • 石瘿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多由气郁、湿痰及瘀血凝滞而成。症为颈部肿块,凹凸不平,坚硬不移。可伴有易怒多汗,胸闷心悸;后期可有气管、食道、声带受压症状。治宜化痰开郁,行气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

  • 散结定痛汤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酒当归一两,酒川芎五钱,炒丹皮、荆芥穗炭各二钱,益母草三钱,乳香一钱,焦山楂十粒,炒桃仁七粒。水煎服。治产后瘀血,少腹疼痛。

  • 骨蚀

    病名。《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因久患疮疡,毒邪内著而骨被腐蚀破坏者,甚而有脓。相当于骨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