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西汉时医家。临菑(今山东临淄)人,是淳于意的弟子。
①《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炒牛蒡子三两,大黄一两半,防风、薄荷(去老梗)各三两,荆芥(去老梗)四两,甘草一两一钱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可致胸脘痞满;若脾气因久郁而受伤,则运化失调,而致饮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
【介绍】:清代医家。字彦腥。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年间(1662~1723年)名医,撰有《脉法须知》一书(1853年刊行)。
眼科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黄心翳。此障“四边皆白,中心一点微黄色,隐在黑珠内,映出珠外。”(《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该条。
见《医方集解》。人参芦,为末,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功能吐虚痰。治虚弱人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温温欲吐。本方早见于《丹溪心法》,但无方名。
见《陕西中草药》。为缬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银海精微》。即风牵睑出。详该条。
病证名。指太阴经受邪引起的疾患。亦称太阴经证。宜辨虚实。《医学心悟·太阴经证》:“太阴经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药多错乱,今细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阴有传经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误下内陷之邪,不可不辨也。如
二十四节气之一。《灵枢·九针论》:“膺喉首头应夏至。”古人喻人之形体与节气相应。一年中阳气最盛,白昼时间最长的节气是夏至,人体的头部为诸阳之会,所以胸膺咽喉头面部在节气与夏至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