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出《灵枢·经别》等篇。又名嗌、咽嗌、喉嗌。古名嚥。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重楼玉钥》:“咽者,嚥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现代所指之咽,则分鼻咽部(包括鼻腔后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猜你喜欢

  • 薄厥

    古病名。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参见中风、厥证

  • 甘守津还

    出《温热论》。治疗温病胃燥津伤的方法。温热病挟浊邪传入气分,浊邪不化,而热伤气津,舌苔虽白厚而干燥,是胃中津液损伤之象,治宜先养津,后化浊。养津用麦冬、玄参、荸荠汁、鲜芦根等清润药,再加甘草以守护中气

  • 调和五味

    食养法则。辛、甘、酸、咸、苦五味各有所利,能发挥各种不同作用,人体对五味的摄入应注意平衡,不得偏嗜。调和五味,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膳食调配、烹饪调和两方面。在膳食调配上,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 下腰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即位于骶骨正中点处。主治泄泻,久痢,难产;以及慢性肠炎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医理发明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理不求人》。8卷。清·黄元吉撰于1833年。本书集作者十余年周游各地行医的经验。卷1~2脉法、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卷3~4内科医案;卷5眼科、外科及医案;卷6药性论;卷7经验杂方;

  • 口咸

    指口内有咸味的感觉。《医学正传·口病》:“肾热则口咸。”《张氏医通》卷七:“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鲗骨。”《奇效良方·口舌门》:“五脏之气偏,由是诸疾生焉。且咸则为寒。”属虚寒者,用附

  • 表里俱热

    表里同病的热证。感外邪后化热,充斥表里;或本有内热,又感温邪。症见面赤、头痛、时时恶风、大渴,苔黄干燥,甚至心烦谵语等。

  • 内伤胃脘痛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胃脘痛论》。指胃痛之由食积、痰饮、积热、积冷、气滞、死血、虫积等所致者。详食滞脘痛、痰饮胃脘痛、积冷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胃脘痛条。

  • 增补医方一盘珠

    见医方一盘珠条。

  • 木运

    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木主丁壬,凡丁年、壬年均属木运。《素问·天元纪大论》:“丁壬之岁,木运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