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银海精微》:“大眥赤者,心之实也。”若见大眥红赤涩痛,流泪恶热,治宜清心泻火。参见赤脉传睛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穿破石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部位。出《灵枢·经脉》。①又名山根、下极、王宫。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为足阳明经的起点。②指整个鼻梁。《证治准绳·杂病》:“颊亦作齃……俗呼鼻梁。”
书名。7卷。日本·高岛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于1877年。本书将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医学校“跻寿馆”中收藏大量的中国古医书,分为20余类,共1390部,其中大多有内容提要及版本介绍等,是一部有关医书的目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石荞苧之别名,详该条。
民族药著作。西藏自治区卫生局、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合编。载西藏地区常见中草药367种,附彩图424幅。主要介绍药物的识别特征、生长环境、采集加工、功能主治。有汉、藏两种文字版本,1973年西藏人民出版
【生卒】:十五世纪中至十六世纪初【介绍】:明代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人。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卒年78岁。他根据古代本草
病名。生于耳后摺缝间之疽。①见《外科大成》卷三。又名参发颐。多因三焦风毒,兼胆经火邪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发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若黑陷坚硬,抽痛引脑、颊及肩,不
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由于肝经风盛所致。瘙痒剧烈,搔抓不知痛,久之手掌及指缝多生细虫。治宜内服芦荟丸,外搽蛇床子散。即疥疮。